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8 13:03 2
千年古医,传承智慧,养生之道,健康相伴。
1. 脏寒生满病。
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4.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8. 温能除大热。
9. 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10. 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11. 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
12. 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13. 血无缺则怒,不脚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4.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15. 腑气通则脏气安。
16. 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裘法祖
17. 内伤必取法乎东垣
18.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19.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20.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21.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22. 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23.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24. 下之贵得其法。
25. 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盛,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26. 辨证要点
27. 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
28. 脾热口甘或臭。
29.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0. 宣一身之气化,务正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规矩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髓》
31.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2.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33. 攻不可以收缓功。补不可以求速效。
34. 寒之不寒,责其无水。》)
35. 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
3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37. 防病防变
38.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39. 湿胜则濡泻。
40.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
41.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4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43.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44. 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
45. 两精相搏谓之神。
46.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7.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4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9.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50. 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5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52.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53. 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
54.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5.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56.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57. 夜则发烧,夜则恬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58. 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处方而已。
59. 救阴不在于血,而在于津与汗。
60.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6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62. 欲潜其阳,必滋其阴。
63.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6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65.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66.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67.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68.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69.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70.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71.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72.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 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
74.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75. 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爱丁堡宣言》
76.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77.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78. 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79.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
80.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81. 内不坚则善病风。
82. 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
83.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84.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85. 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