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5 01:47 3
在汉字的海洋中,每一次笔触都是对世界的一次探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判断读音”的旅程,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决定与抉择的魅力。

1. 繁体:判
2. 简体:判
3. 判断、宣判、审判、判官、批判、研判、判定、判决、判例、判刑、公判、评判、判别、判读、判处、改判、判罪、服判、剖判、判语、鬼判、签判、背判、判袂、判令、科判、判妻、分判、判教、判然、判案、判书、大判、院判、书判、火判、花判、运判、判事、内判、佥判、判死、判合、判行、判司、胡判、主判、决判、离判、元判、迥判、判迹、朱判、判阴、咨判、判自、判县、判裂、铨判、判却、判署、判审、判辞、判滞、判折、摄判、肇判、臆判、判冥、判割、判罚、判奂、区判、龟判、判正、判状、判解、判施、判分、校判、戏判、察判、质判、舞判、连判、判押、协判、调判、论判、宫判、部判、判涣、福判、判花、判决书、审判员、判别式、判断力、审判官、审判庭、评判人、朱砂判、判官头、谈判者、负判断、审判者、五云判、盐运判、判断词、审判厅
4. 明显:新旧社会~然不同。前后~若两人。
5. 动词 分明、辨明。【组词】:「存亡未判」。宋.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6. 动词 古称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唐代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7. 读音:
8. 考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9. 考判考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ǎopàn,意思是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
10. pàn
11. 考绩幽明判若黑白判若水火判若鸿沟旁求博考彰往考来判若云泥久经考验考名责实如丧考妣
12. 动词 分、分开。唐.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
13. ⒈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昨者考判,以经语对经,以史语对史,皆未点对,考为下等。”《新唐书·选举志下》:“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宋曾巩《本朝政要策·铨选》:“建隆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资之格。”
14. 判断[pàn duàn] 断定某些事物是否存在或有无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②判断决定。[近]推断。
15. 动词 决断是非曲直。【组词】:「审判」、「判刑」、「判案」。
16. 判若鸿沟[pàn ruò hóng gōu] 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
17. 读音:pàn
18. “判”为谜底的谜语——①已有一半,又制一半②别后无人伴
19. Tags:组词动词
20. 形容词 分别的样子。【组词】:「判然有别」。
21. 部首--刂、结构--左右、繁体--判、五笔--UDJH、五行--金、拼音--pàn
22. 写字技巧:“半”点撇左右对称;横画平行,撇从中点穿出。“刂”竖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23. 宣判[xuān pàn] 法院对当事人宣布案件的判决:等候~|公开~。
24. 名词 文体的一种。仿判狱的文词,可见其推理、辩驳的能力。科举取士,亦以试判。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判》:「今世理官断狱,例有参词,而设科取士,亦试以判,其体皆用四六,则其习由来久矣。」
25. 判若云泥考绩幽明班班可考历历可考如丧考妣判若天渊判若水火彰往考来旁求博考考名责实
26. 判例[pàn lì] 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有其他国家确认判例对法院审判同类案件有法律约束力,是法的形式之一,叫做判例法。在中国,判例原则上不具有法律效力,只作为审判实践的参考。
27. 判若鸿沟、判若两人、判若云泥、批红判白、判然不同、五鬼闹判、判若天渊、判若两途、判然两途、天壤之判、判若水火、天地剖判、析珪判野、复合判断、判冤决狱、判若黑白、迎刃而判
28. 考判的拼音是:kǎopàn。结构是:考(半包围结构)判(左右结构)。注音是:ㄎㄠˇㄆㄢ_。
29. 五笔编码 UDJH郑码编码 UBKD仓颉编码 FQLN四角编码 92500
30. 名词 审判诉讼的判决文书。《新唐书.卷一二六.李元紘传》:「元紘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31. 名词 断语。《红楼梦.第五回》:「后面便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32. 笔画顺序:丶丿一一丿丨亅
33. 部首:刂
34. 判
35. 判决[pàn jué] 司法机关对审理的案件做出的决定。
36. 动词 区别、分辨。《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37. 笔画数:7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