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4 20:16 1
1. 语言、语文、外语、语重心长、口语、鸟语花香、快言快语、冷言冷语、成语、谜语、甜言蜜语、窃窃私语、闲言碎语、语焉不详、俗语、语塞、欢声笑语、自言自语、牙牙学语、絮语、流言蜚语、母语、言多语失、土语、失语、言语、一语中的、语病、语词、快人快语、恶语、标准语、一语双关、妙语、结语、语助词、俚语、语序、漫语、仂语
2. 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初文始见于春秋金文,形声字,从言,吾声,本义一般认为指谈论 。表示说的话、表达的言论、写的文字时,作名词用。语又引申指代替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或动作。
3. 名词 虫鸟等的鸣叫声。【组词】:「蝉语」。《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传》:「及其化行,则缓耳雕脚之伦,兽居鸟语之类,莫不举种尽落。」
4. 秦、汉以后,“吾”字声旁就写作一个“五”,“语”就定形为从言、吾声,一直延续至今,其他异体逐渐消失。汉字简化时将“言”简化为“讠”。
5. 读音:
6. 动词 告诉。《论语.阳货》:「居,吾语女。」《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7. 名词 传达思想或讯息的动作或信号。【组词】:「手语」、「旗语」。南朝梁.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窗疏眉语度,纱轻眼笑来。」
8. 在现代汉语中,言语、语言等词语的构词都是同义语素并列,看不出“言”与“语”的区别,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9. 简体:语
10. 语
11. 动词 虫鸟野兽鸣叫。唐.韦庄〈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词:「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宋.范成大〈蛩〉诗:「壁下秋虫语,一蛩鸣独雄。」
12. 笔画顺序:丶フ一丨フ一丨フ一
13. 名词 用口头表达的话。【组词】:「语言」、「语无伦次」。唐.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 Tags:组词名词编码
15. 许慎概括为“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意即自我陈述是“言”,与别人谈论是“语”。《礼记·杂记下》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答”用的就是本义。
16. yù
17. 繁体:語
18. 部首:讠
19. 五笔编码 YGKG郑码编码 SBXJ仓颉编码 IVMMR四角编码 31761
20. 名词 诗词文章中的字句。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宋史.卷二六三.李穆传》:「十岁为诗,往往有警语。」
21. 名词 特指古语、谚语、俗语等。《谷梁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商君书.更法》:「语曰:『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22. 读音:yǔ,yù
23. 形声字。是春秋金文,左部是“言”,作形旁,表示与言语有关;右部是“吾”字,作声旁,指示该字的读音。“吾”由“五”得声,古文字有将声旁写作重叠的两个“五”的,所以, “语”的声旁“吾”也有写作重叠的两个“五”的。
24. 笔画数:9画
25. 动词 说话、谈论、议论。【组词】:「不言不语」、「默默不语」。《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去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26. 语重心长、鸟语花香、快言快语、冷言冷语、胡言乱语、甜言蜜语、窃窃私语、闲言碎语、语焉不详、自言自语、牙牙学语、流言蜚语、言多语失、一语中的、快人快语、一语双关、不可同日而语、只言片语、千言万语、喃喃自语、闲言闲语、前言不搭后语、三言两语、花言巧语、淫辞秽语、好言好语、恶语相加、语无伦次、未可同日而语
27. y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