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感恩师父,佛法恩重如山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8-14 06:10 1


慈爱的师傅,佛法恩重如山,如同巍峨之峰。今日,便让我们一同踏上这修行之路,探寻心灵的宁静与智慧之光。

1.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创始人为唐代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

2. 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 玄奘法师 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3. 楼主,若按照你所说,细菌也有生命,我们每一秒都会造成大量的细菌死亡,是不是我们的卫生就不要讲了呢?是不是我们就不应该动了呢?

4. 唯识学借建立第八识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的这种缘起论,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

5.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6. 其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

7. 心法指八识,心所法指相应于心法而起的意识现象,色法指有质碍的现象,相当于现代人所谓物质现象,包括眼耳鼻舌身五官和色香味声触法六尘,心不相应行法指与心色二法不相应的法,又称为“非色非心法”。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无有造作的法,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之法。四类有为法加一类无为法即成五类,唯识宗称“五位”。

8. 实际上佛陀的目的是让我们生起平等、慈悲之心,关键在心,动物和我们一样有受想行识,我们如果吃他们,他们会立刻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在对于生存的需要中,我们降低标准只吃素,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所以不应该这样做。而植物有的是有生住异灭,对于痛苦的感觉不像动物那样强烈,如果我们能够不吃素而能生存,当然我们也是可以不吃的,但事实上要生存我们不得不吃,否则我们就无法生存,更不用说传承佛法。所以要吃,是要搞清楚为什么吃,是为口腹之欲吃,还是为生存吃?是用什么心吃?是用感恩的心吃,还是用贪婪的心来吃?关键在心不在事。

9. 种子与现行:所谓“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本识是阿赖耶识的另一个译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种子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的能够生起各各不同的事法潜在能力。现行则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起为各各不同的境相与心识,因为这些境相与心识是众生能够觉知到的、生灭不已的,所以称为现行。

10. 圣严法师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11.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12. 种子与现行之间的关系是因生果,果熏因的关系。种子在各种条件聚合时即缘生相应的现象,这是因生果;各种现象生起之后,又通过前七识将其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熏习到阿赖耶识中,令其中相应的种子的功能发生强弱、消长的变化。

13.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4. 八识与阿赖耶缘起:唯识宗主“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身识构成。唯识学增设了“末那识”“阿赖耶识”展开为“八识”。阿赖耶识被看做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

15. Tags:老师感恩句子

16. 随後,圣严法师应邀赴美弘化,先後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纽约大觉寺住持及驻台译经院院长。东初老人於1978年圆寂後,圣严法师自美返台承继法务,隔年并应聘为中国文化学院佛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东吴大学及辅仁大学任教,至此展开了推动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17. 。唯识宗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门研究的。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古印度时的 无着菩萨 (约410~

18. 此外,圣严法师也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知名学者,经常应邀出席各项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自1990年起,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为永久主题,集合世界各国杰出的佛学学者集思广益,务求将佛法应用在现代社会中。

19.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20. 圣严法师於1930年出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在狼山广教禅寺出家,1949年从军跟随国民政府到了台湾,服役十年後,於东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2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22.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23. "师父,我来百度看过做上师的资格,规条多挺繁复,照它这么说,找个上师也难了!感恩师父!的确,要当一位具格上师,以今日来说相当不易;依密典中的条件去衡量,也未必具格。要求条件虽众多,但化繁为简,还是一切都回归到戒律之上。因为一切功德与法力亦源于严持净戒而生,有戒律,其他条件自然成就。~常观世音师父

24. 圣严法师除了是备受推崇的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曾获台湾《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丰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馀种,其中部分禅修著作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文,通行国际;此外,更先後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总统文化奖及社会各界诸多奖项的肯定。

25. 圣严法师为了更进一步推广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愿,多次与科技、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菁英人士进行对话,乃至与不同的宗教进行合作,其宽阔的胸襟与国际化的视野,深获海内外各界肯定。近年来,法师更致力於国际弘化工作,参与国际性会谈,促进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伦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

26. "明者智慧,光者光明;亦即大光明中蕴含无量诸佛大般若智慧。大光明是表象色法,是属有;大般若智慧是内在心法,属空。所以明光就是诸佛色心不二,空有圆融的成就结晶;亦名加持力,亦可称为法界宇宙中最高层次的浩然正气。 ~常观世音师父

27. 小沙弥时期的圣严法师,已深深体会到:「佛法是这麼好,可是误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弘扬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前往高雄美浓山区闭关六年,之後更远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於1975年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28. 圣严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经验、正确的禅修观念和方法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

29. 遗嘱中最后说偈: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30. 法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1989年创建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之外,又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法鼓佛教学院」,更积极筹建「法鼓大学」,为佛教教育开启历史新页。

31. 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32. 佛七,为国际知名禅师,尤其著重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普传佛法,陆续提出「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提供现代人具体可行的人生观念与方法。

33. "文老师,请问末学依止上师前怎么来选定呢?谢谢!明师有种种不同的身相,或出家、或在家,所修法门有各色各样;但明师有一个内在的共通点,就是身心都存有一股正气;这气质是天生或后天所培养出来的,互为影响。气质,即气的质素,是好是坏?后天是由于守持戒律及做人有优良品德所形成,择师要观气质。~常观世音师父

34. 因为有感於美国弟子们的求法热诚,所以於1979年在美国纽约创立「禅中心」,後来扩大迁址更名为「东初禅寺」。此後,圣严法师便固定往返美国与台湾两地弘化,经常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著名学府及佛教社团宣扬佛法,不遗馀力。

35.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 玄奘法师 及其弟子窥基大师(632~

36. 1989年,由於中华佛学研究所及农禅寺的各项教育事业、弘法事业以及文化事业推展迅速,场地已经不敷使用,圣严法师於是在台北县金山乡兴建了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园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实践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以作为实现「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基地。2005年,园区第一期建设工程完工,并举办落成开山大典。

37. 和 世亲菩萨 (约420~

38. 五法三自性:种子生现行的结果,就产生了两类法,即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指有作为,有造作之法,即由因与缘和合而成的一切法。此类法共有四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

39. ,中间经过护法上师和尊师们的弟子戒贤法师而传到中国。窥基大师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识者心之别名。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书 和 十一部论书。

40. "般若智慧是从真心自然流露而出,不加思索,就可以随缘将佛法说出来而合乎正理,是源源不绝的口随心发,令听众法喜充满,从此潜移默化,转化升华对方灵的气质。 "~常观世音师父

41. 2009年2月3日,法师舍报圆寂,於2月15日植存於生前所致力推行的「台北县金山环保生命园区」中,其未完的遗愿,将由法鼓山僧俗四众持续推动,让法鼓山与世界接轨,以心灵环保建立人间净土。

42. 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遍计为‘周遍计度’,所执是指计度的对象,此性指不知因缘而生的诸法本性空寂的真相,而幻起主观的、虚妄的计度,以为其有自性,并妄执此自性而不舍。依他起自性:‘他’指因缘而言。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的,因此不是具有自性的实法,诸法只有相而无性。圆成实性: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此性指尽虚空,遍法界,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也就是依他起的根本体性。

43. 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识”分为八,“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44.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4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