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4 01:13 2
“哀伤伴怀,善行天庇,一卷书香,承载着岁月的温柔与生命的厚重。”
1. 在苏东坡的时代,有一位高僧就叫“佛印”,意思就是把佛印在心中了。你们今天讲别人,觉得人家很讨厌,你们有佛在心中吗?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果你这个人心中有佛,你的心中就有众生,因为佛就是爱护众生、帮助众生的。众生、佛和下面,天地人都是一样的,菩萨和众生没有差别,众生和畜 生道的也没有差别,人一念恶,就沦为畜 生,一念善就进入菩萨道。想一想,人是不是也经常做畜 生的事情啊?就算是畜 生的狗,为什么也会拜佛啊?
2. 一个真正认真生活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因世俗的虚荣诱惑而丧失自己的品性尊严。人生短促,我们应该排除一切困难而工作,并做到圆满的成功,谋求为人类生活的利益做贡献,再从自我实际的力量去创造命运。
3. 先于教典留心,讨明理性,随起观行,名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人信心。次乃发心,名人正位,即与顿悟同一智德。须知顿悟,本多生熏习,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
4. 谓由菩萨于法生喜,便喜悦法,由喜悦法故,心不沉没。不沉没故,生清净喜。由喜清净故,身心安隐,离诸烦恼。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如是名为喜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5. 人心难以控制,往往忘乎所以,一念不牢,便有万千苦乐。
6. 钱来钱去钱又空,最容易上瘾的毒品是金钱。
7. 总想着依赖别人,而自己却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什么也不能得到。
8. 我依然在等,等你为我盘起长发,一生匆匆,宠辱不惊,仓促的相遇,却撞进心城幻梦,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恰到好处。曾几何时,在佛前虔诚祈祷,以我半世繁华换你余生长安,用爱修禅境步步生莲,许是佛祖怜我太痴,才将你送至身旁,呵护半生周全。
9. 很多人问师父:“师父,为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还有人问:“师父,为什么放生一亿,菩萨随意呢?”这是指你在很纯洁,没有任何恶业和没有造新业的情况下,你只要放生放到一亿,你就能够成为菩萨。如果你一边放生,一边还在拼命地做坏事,哪怕你放生十亿都是没有用的。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放生一亿,那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种人一定不会动坏脑筋,他已经很害怕因果,他已经知道自己一定要放生,这些也是生命,因为他要救 度众生。如果一个人能够放生一亿的话,这个人还不是菩萨吗?“放生一亿,菩萨随意”是这个概念啊。如果一个人一天24 小 时都在做好事,那么这个人还会去做坏事吗?当一个人能够放生一亿的时候,他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的境界,你们现在谁有一亿块钱肯拿出来放生啊?
10. 花儿虽美,却是短暂不实。因此,人除了漂亮,还要把尊严、性格、气质、风仪、人缘等活出来。
11. 网络游戏确实能带来很好的利润,不变的是用户需求。
12.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难。很多事情都是在无法预料中发生。而体弱多病的我更加要勇敢的面对困难,选择坚强地走下去。要学会不抱怨,不去怨天尤人,有时候,处境不太好,会抱怨,就像海水永远在那里低声呜咽。
13. 普贤菩萨的第七大行愿是请佛住世。释迦灭后,弥 勒未生,怎么请佛住世呢?怎么样请菩萨在世间呢?你们不知道哪个是菩萨,那怎么请菩萨到人间来啊?当知是心作佛,你应该知道,是你的心现在作佛。弥 勒佛没有来,释迦牟尼佛灭度了,谁来作佛呢?是你的心啊,你的心就是佛。即心即佛,你有这个佛心,你就是佛了。
14. 自己不爱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试想自己受害时,那会是什么感情!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15. 师父可以说,你们坐在这里的百分之七十的孩子,能够把师父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听到心里去,你们就是大众闻法,一字一句入耳。你们听师父讲圝法,并且让其进入到很深层的意识当中,会有什么好处呢?皆转入你的心成妙法,如果你把师父的话全部听进去了,你就是转入心中而成妙法,菩萨的每一句话都是从菩提心中流 出来的,你们只要好好地听菩萨的话,就会转到心中成为妙法。你们这些孩子每周三听完课后,会想通很多事情的,就是因为你们把师父的话听到心里面去了。妙法是什么?妙法是用各种巧妙方法来完成你的道业。妙法 度众,妙法能够解决很多人间的烦恼。
16. 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灵泉宗一禅师》
17. 要懂得都摄六根,广修六度,就会成就无漏的功德。那些有能力做功德的人,要积极助力;没有能力做功德的人,要懂得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就是说,有力而为必须为,有力而为不为,你就是在犯罪。你今天能够有力量帮助别人,你却不帮助别人,你就是在犯罪,你就是有漏。今天人家在你边上摔跤了,你不去搀扶人家,你就不是菩萨。很多人可能有顾虑:“如果我去搀扶他了,万一他说是我把他摔倒的,他要告我怎么办呢?”师父问你们,如果有人在观世音菩萨身边摔倒了,观世音菩萨会怎么去做呢?不要顾及其它的,事情是讲得清楚的,人家告你又怎么样了?那也说得清楚啊,你是个好人,你做的就是好事,有力而为不为,你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有力而为而作为,你就是有所作为。
18. 人这一生,只要保持一种"不较劲"的心态就足够了。
19. 《心经》很短。很收益,。要慢的 去 体会才有感觉。《道德经》也叫《德道经》看看很好 的
20. Tags:师父
21. 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22. 很多时候,跟自己过不去的,是我们自己。旅途中,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的人很难有心情观看沿途的风景,更会落后于别人的步伐。包袱沉重必将心情沉重,双重重压下怎能去感受到一路上的鸟语花香?又怎能让自己自由自在,尽情挥洒?何不主动放下,抛弃你心中的一切沉重,让自己轻装上阵。
23. 佛说:"其实能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奇迹!"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太看 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多少,应该留几分清醒,存一份淡泊,时刻保持 一种平常人的心态,让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洒脱、轻松一点,平平淡淡才是 真,平平安安才是福!
24. 人生聚散,原本平常,不管谁和谁擦肩而过,缘来由他缘去,不伤感,不担忧,就让心头留几分温暖,为了下一次能够更好的重逢,生活的烦恼有着不同的模样,固守心底那份淡然,淡淡的存在。
25. 很多人在网上一看见不好的东西,就停在那里想进去看。请你们记住师父的一句话,如果你们已经点了,等到流量不足还在转啊转,转不出来的时候,赶紧停掉,不要看了,这个是最好的方法,这样的话,你就不会造新业。如果你看了,你的眼睛就进去了。你听人家讲话,人家一开始讲:“我告诉你啊,用这个方法可以赚圝钱。”你马上说:“你不要跟我讲,我经不起你的诱圝惑的,你少跟我讲,我不要那么多钱。”
26. 赚钱是为了生活,如果您失去了金钱,失之甚少
27. 真诚,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真诚,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具有无穷的魅力。
28. 众生心静,见佛常住,就是没有闻到佛法的众生,他的心只要能够安静下来,他就能够看得见自己心中的佛。所以,一个人一旦安静下来,就能够想出来办法。想出办法是什么?就是因为你心中的佛出来了。一个有良心的人,当时气得不得了,想跟对方斗个你死我活,一旦安静下来,想想有必要吗?想想对方也是很可怜的,都是人,相煎何太急呢?这样一想,你心中的佛是不是就出来了?所以,见佛常住,要见到自己心中的佛常住在人间,常住在自己的心里。
29. "两舌"指立于两者之间拨弄是非,离间两者,令起斗争。有的人两 舌是为了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这不但是口舌的过错,更是心中有恶念。
30.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无量寿佛经》
31. 圣慧法师:"忍"是一生的修行。忍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甜蜜的。不论是对逆境,对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灾祸,都要忍。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一种明心见性的处世哲学。忍耐不是软弱,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越。吃亏能养德,忍耐能养心。吃亏时不计较,不比较,想得开,这样的人才能做大事。
32. 普贤菩萨的第六大行愿是请转佛法。如来说法,就是佛在说法,一字一句从菩提心中流 出,凭心而论,用心来跟大家说话。妈妈掉着眼泪跟孩子说:“孩子啊!”就像菩萨一样,每个字都是从菩提心中流 出来的。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最慈悲的心。
33. 还有一种是出世间的无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了脱生死、广修六度。师父已经跟你们讲过六度,都摄六根师父也跟你们讲过了,就是说,你今天想 做一件善事,你就要守住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让善 念善事,转变为功德。很多人做了一点事情,自以为了不起,喜欢自吹自擂,生怕人家不知道:“这个菜是我烧的,里面放了这个、那个的,你尝尝吧?味道很好的。”嘴巴不停地讲。还有人请人家吃了一顿饭,最后说:“要是我今天不请你客,估计没有人请你了。”有这种人吗?有,这种人就是没有守住自己的嘴巴、眼睛、身 体和意念,他所做的功德就是有漏。
34. 爱情不是因为多情而显得伟大,而是因为纯真和唯一而受世人追捧。
35. 中国人需要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这个根在哪里?在先秦,虽然被割断,但这个根今天依然活着,中国人要尽快回到这个根上。
36. 生活即修禅。定力不坚,心随神移的人,被花红柳绿、光怪陆离的尘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为米饭,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无旁骛,物我两忘,才能将自己酿成一瓶芳香的美酒。禅,定也。静心修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定才是生活的本真。
37. 人总会有倒霉时,比如生意失败,恋人背弃,家人反目,被公司炒鱿鱼等。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当一个人走背运时,会印堂发黑,脸色晦暗,毫无神采。甚至接二连三发生不幸的事,所谓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便是形容那些不断遭遇灾难的人。
38. 众生心垢,见佛涅槃。每个人心里都有污垢和肮 脏的东西,你们心中有肮 脏的东西,但是你们看见了佛的涅槃,佛已经跟你们指出了一条很光 明的道路,你看我佛已经涅槃了。涅槃是什么?是一种觉 悟,是完全超脱了境界觉 悟的到另一个世界去。那么我们人怎么办呢?学会解脱。若能念念在佛,如果你每天念佛,每天念经,即是请佛住世。你们现在天天念经吗?念的,那么是不是天天把菩萨请到心中来了?天天请佛住世,你就净念相继,为什么?你天天念经,脑子都是跟菩萨在一起,你的脑子当然很干净。什么叫净念相继?继就是继往开来,就是说,干净的念头不停地涌圝出来,好念头一个接一个。一个人只要学佛念经,脑子里出来的都是干净和善良的种子,犹如一颗好种子,长出来的果实全部都是干净的,则佛常印在心。
3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0. 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41.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四十华严》卷十二
42. 佛家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许多佛学大师都非常推崇"事能知足心常惬"这一观念,他们提倡用知足的心获得坦然和宁静。
43.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伤人、身行暴害、心专嫉妒。——《中本起经》
44. 佛陀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 心。故慈悲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人十方诸佛法界。心是 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的,才是真正公平的。此为凡圣不相同之处。
45. 静心唯有心放平,烦忧何苦怨芭蕉,心地的平淡和旷达才是心地的真正救赎,端正一份自然和平和,才是对人生的一种真正尊重。相逢莫问谁是客,别离还需早忘年。心不落俗套,即是生命的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