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3 23:20 3
——沟通的艺术,开启心灵之门
1.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2.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3.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 既然是如此之思念,思念中又是如此之忧伤,那为何不采取行为,只是在这里干着急呢。
6. 围栏菊花不明朗地开放,烟雾缭绕若愁云,兰上之露珠仿佛在哭泣。衣衫叠被已不敌轻寒,燕子已双双离去。明月之圆本应映照花好之人。朗朗月光,撕破这漆黑之夜,阁楼明亮。形单影只之恨,却也由着朗朗月光勾起,孤单得心慌慌。
7. 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8. 有时候,思念是一片翠绿持久的叶子,静水流深的爱意,满腔真情,含蓄矜持。
9. 也许是性格的问题,男人和女人表达思念的情感差异比较大。
10. 有时候,思念是一朵娇艳鲜红的玫瑰,情真意切浓若滴血,一夜思念,满地花瓣。
11. 《蝶恋花》里的情感,一口气读下来,真是叫人泪眼婆娑、肝肠寸断。
12. 相比这一诗一词,高举远慕之情虽纯真,但还是觉得“洒落”之风乃是思人之道,幽幽之思,遥遥之意,不摧五脏,何乐不得?
13. ??”王国维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然而学术上,他在哲学、教育、文学、史学、文字 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近代学术界最早把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和 西方治学方法融会贯通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国维一生的主要精力花在史学研究上,著 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论文,利用甲骨文探求、论证历史, 被认为是“新史学的开山”。
14.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王国维 《人间词话》
15.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王国维《玉楼春》
16. 从这两个理由,我们明显看出这是托词。道路再漫长,抵不过情感的力量。不是路烂,也不是男子的情感不真,而是男子的情真却不愿意太过于表露,他是含蓄的,他是故意找的托词,他的感情珍藏在自己心中,他根本就不会去打扰她。
17. 三个境界,概括3个不同的人生高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相信能达到3境界者也非一般人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18.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出自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19. 整首词伤春惜春的感觉,还不如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得逼真和伤感,哪里还需张炎在此饶舌。
20. 人生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 《人间词话》
21. 整首词的气韵不够,缺乏自然情感。好像一个装扮异常艳丽的妇人,却丝毫没有气质和内涵。读起来就如同钻进了化妆间,满鼻子的香气,却只是脂粉味,而不是清新的体香。
22. 女子看见被西风摧残的树,于是登上高楼眺望。其实她知道是望不见的,却责怪这相隔他们之间的路太漫长。多么哀怨的悲伤,多么深沉的思念,层层叠叠、牵牵绊绊,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简直是泣血之言,梦中之人,所思之人,唯求一见,只为深诉衷肠,悲咽之情,已到了不见不行、不诉不休的地步。真乃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3. 晏殊的《蝶恋花》中用词处处悲壮,极具力道。“泣”“苦”“愁”“恨”“凋”字等都是带着个人情感极其重的字词,内心悲苦,所见之物都是悲苦之色。这里恰恰是有我之境。
24. 苍苍之草,白露成霜。我思念的美人,在水的另一方。我想逆流而上,寻她而去。道路如此艰难漫长。我想渡水而游,寻她而去。她却好像在水中央。
25.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26. ??”王国维对历代词人的评论很精采,可以帮助我们领会以境界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当然,就理论思维方式和理论术语来说,20世纪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主要运用的依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以形象性、象征性的思维来阐发个人的直观感悟,而没有采用西方的思辨方式;他使用的术语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术语,如“境界”、“景语”、“情语”等等,与传统的“风骨”、“气韵”等术语很相似。
27.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8.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29. 诗中对女子的思念,是男子忧伤哀怨的主要原因。从这首诗一唱三叹中,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这荒芜的野草,而这苍苍萋萋之草也一遍又一遍地引起他的思念。草是外在对情感的客观触发,那是因为内在情意的怀思向往。
30. 凡是情感不真,只局限于卖弄文采而读起来生涩做作的诗词,都会被王国维狠狠地羞辱和鄙视。
3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2. 第二个理由就更说不过去了,一会说自己心爱的人在水中央,一会说自己心爱的人在水之天际,一会说自己心爱的人站在水中的一块石头上。如果是真的那么思念一个人,怎么会不知道她在哪里呢?或许,那么一个佳人,想必是此生不能属于自己了,既然情感所寄托之人已经无法追寻,那么如何的思念都是空,她已经纯粹的变成了他空空的情感,永远无法对她诉说了。又或许,男子其实根本就不想对她诉说呢,他对她的思念,就是一场无关风月的思念,一股纯粹属于自己干净的情感。那么是这样的话,这样的一位佳人,又何须必在眼前。
33. 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王国维 《人间词话》
34. 上阕的悲情真是随着所选意象,一层又一层地传达着女子沉迷于思念的痛苦。
35. 无我之境,人皆于静中得知。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之;
36. 这样的情感,也是王国维此节开头所说的:“《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就是说,这首《蒹葭》是最情真意切的。
37. 这样的洒脱,既成全了自己这样思念之情的美好,却也不因为对佳人的倾心,就随意将自己交了出去,有自己这样的一份矜持,有这样的一份从容不迫,保存着自身情感的尊严。
38. 思念,是因为饱含着没有对象可以倾诉,也没有办法可以倾诉的情感。只为良人不曾在。
39. 文人将这样的思念化作诗词,便有了《蒹葭》《蝶恋花》。
40. 采采之草,白露未干。我思念的良人,在水的最边上。我想逆流而上,寻她而去。道路如此艰难漫长。我想渡水而游,寻她而去。她却好像站在水最遥远的边上。
41. 月色如玉被词人写得很经典的案例很多,而史达祖的词里好似有一种故意要写得与众不同的意思。
42.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43.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 《人间词话》
44.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45. 如果说上一首史达祖的词太过雕琢,那么这一首词又太过于平庸。读张炎词,读后便会觉得此人是个无才之人,在作词上面缺乏天赋,和名家相差的距离不是凭借一己的努力就能够拉拢的。放在今天来说的话,就好比是一个勉强能用汉语完成一篇合格的高考作文的学生。
46.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47.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8. 《蒹葭》中告诉我们的第一个理由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就是说我想来找你啊,可是你看这烂路,漫长又艰难。怎么来找你呢?
49.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50.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此等语亦算警句耶?乃值如许费力!
51. 踪迹。谩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怕万一,误玉人夜寒帘隙。
52. 凄凄之草,白露滴落。我思念的佳人,在水的另一边。我想逆流而上,寻她而去。道路如此艰难漫长。我想渡水而游,寻她而去。她却好像站在水中央的石头上。
53. 萧索如秋日的怀念,一样的思念,却又是不同方式的。
54. 比如开句的“月波凝滴”,“凝滴”月色浓得好像快要滴落下来,意境上并不如月色温柔,这样的月色是凝重,“凝滴”好似面粉稀汤,这样来修饰月色并没有起到剑走偏锋的效果,反而给人感觉极不自然。而后句:“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却又说是自己离月亮非常近,好像绝了尘世。既然是绝了尘世,正是逍遥洒落之境,和前面的凝成滴的厚重月色,形成不一致的感觉。
55. 品味《蒹葭》,似乎看到的是男子对梦中情人热切的思念,然而男子虽然情感深切,却是并不亢奋激动。这样的忧伤,保持着尊敬的矜持,是君子之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