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8-13 22:47 1
在古老智慧的海洋里,佛法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之舟。
1. 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其实,这种想纠正别人的念头的本身就是执。
2. 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什么?是不可追回的过去吗?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吗?都不是。禅师们说,最值得我们珍视。就是当下的实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要说现在,它却已经变成过去了。心不可得,一切感觉、知觉都留不住。
3. 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 能让你强大的,不是坚持,是放下; 能让你淡泊的,不是得到,是失却; 能让你登高的,不是他人的肩膀,是内心的学识; 能让你站立的,不是卑微的苟活,是不屈的抗争; 能让你重生的,不是等待住事的结束,是勇敢地和它说再见;能让你终生追逐的,不是远方的目标,是不死的信念。
6. 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7. 曾经有很多事情,我们总想等到将来的某一天,或是某一段时间再去做,到最后却始终没有做成,人生其实就像孩子手中的铅笔,看起来好像够长可是用起来不知不觉就嫌短了,这一辈子,我们其实做不了太多的事,所以想做的事就赶紧去做吧,并且尽量把它做到最好,这样才不至于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8.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9. 若人作善己,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10. ??——毕淑敏,《爱怕什么》
11. 有德不孤。德之极在佛,有佛不孤。念佛人常蒙诸佛菩萨现前护念。
12. 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的指责与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13. 每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之间,都受着无常的主宰,没有一个生命是常存的。
14.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5.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16. 不要处处争强好胜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如果你老是想赢对方,即使获胜了,那也 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17. 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8. 人获得了智慧和慈悲,不为己添苦恼,不为人造麻烦。并多争取向他人发菩提心的机会,多为他人提供离苦得乐的帮助。大乘道需要菩萨的大菩提心,菩萨不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还承担利益"所有"众生的责任。发了菩提心,就进入大乘。菩提心有大威力,快乐的根源是利他——为他人服务之愿。
19. 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不快和误解,生活中的不幸和悲伤……让所有的烦恼都在海水涨潮的时候随着潮水的逝去而消失;用心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每次帮助,把心中的感激和彼此之间的快乐和友谊刻在石头上,让它能和石头一样不朽。
20. 世上能做到像洞山禅师一样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乐意听到别人的赞美而非批评。有名声的人振臂一呼,万人云集,那种成就感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声终其一生不断努力,很多人为了名声去做许多本不用做的事,比如,有人做慈善求名,有人挑战极限求名,还有人靠推销自己求名。
21. 禅是禅非:人生如驾车,路过的,都是风景,风景再美,既已路过,就要离开,无论舍不舍得,人生都要前行。放得下,过去就是支撑未来的基石;放不下,昨天就是拖累今天的包袱。人生有希望才有活头,而希望在当下,不在昨天。
22.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好好地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无比灿烂、无比美丽,才是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23. 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24. 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怒痴性,即是解脱。
25.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26.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27.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28. 生活的烦恼和压力,是生活的必然产物,学会在生活当中解脱,而不是在生活当中尴尬,当面对烦恼的时候,不妨学会自嘲,总之找到战胜烦恼的方法,用内心的力量,去和周围的世界适应、影响,从而改变。
29.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30. 不落入极端是最高的戒律,既不做吸烟者,也不做骄傲的不吸烟者;不做说谎者,也不做极其傲慢的不说谎者。极端的守戒,只让骄傲膨胀。以自己守戒为荣的佛教徒,表现出屈就他人,炫耀自己的戒律,让那没守戒或守了一点的人难堪,这种佛教徒需要读《金刚经》。
31. 时间用过以后有成果,即"够用";用很多时间却无所得,即"不够用’’。
32. 住持以众智为智,众心为心,恒恐一物不尽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访纳.唯善是求。圆悟克勤禅师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33. 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34.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35. 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习惯。成功的人,往往具有并不断培养自己的好习惯,改变自己的坏习惯;而失败者恰恰相反,他们对于自己身上的一些坏习惯总是听之任之,也懒得去培养好习惯。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
36.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37.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38.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39. 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不用心,真理远在天边。
40. 谁掌握了真理呢?真理在谁手中呢?自古以来,哲人、智者、国王、强盗争辩不休,皆毫无意义。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称念者,便是掌握真理的人。
41. 很幸运,我们每一位众生都平等地拥有追求究竟快乐的权力,也都平等地具有达到究竟快乐的潜能。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将眼前的快乐当做究竟快乐来看待,而失去了获得究竟快乐的机会。究竟的快乐不在外境,而在内心。内心的祥和、安宁、喜悦、慈悲和智慧,皆是由内往外释放的,而不是靠外境求来。对现象进行分别和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遭受痛苦和烦恼的因素了。
42. 笑着应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43.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毕淑敏,《我所喜欢的女子》
44. 如芽,非是种子中有,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虚空等因缘中有,非是一一因缘中有,非诸因缘和合中有,非离因缘和合余处别有。若此等中一切皆无,如是得言芽无自体;若如是无一切自体,彼得言空。龙树《回诤论》
45. 禅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禅开人心智、助人成长,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对于观念的执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
46.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47.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48. 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洒脱,一种伟大的仁慈。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福分,别人的伤害如果是满满一杯的苦水,你心如是那杯,虽能容之,却会让你满心痛苦;你心如是那盆,痛苦便不再满心;你心如是那海,苦便不再是苦,而是一种超脱,用宽容与胸怀超脱了苦,化成了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做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有度量,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49. 看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要看他经常修善做得好不好,才能知道他的能力会有多大。
50.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51. 以为在这里学得更多,到极乐便可优先,增进品位,这样的人,只配钻进莲花中,自我困限,五百岁不见诸佛。中国的法律到美国尚且不灵,凭什么要把娑婆的规矩搬到极乐去?
52. 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53. 我们都曾经以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令你成长。
54. 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55. 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56. 即便你对法的理解有多么深奥,若没有共同外前行的辅助,恐怕在修行的路途之上也不会很精进。若不精进修行,智慧无法增上。智慧不能赤裸,则永远无法成办解脱。因此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
57. Tags:经典
58.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59. 做事要提起,我执的挂碍要放下,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世间万象都已尽善尽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上的完人,则是宇宙万物完美的顶峰。
60. 放下过去的烦恼,也不担忧未来,更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61. 命运是随时都在改变的。佛法的因果观、行为价值观,是让我们了解说一切行为所产生的能量,是不断的在我们身心上去展现它的力量。这生当中,时时刻刻我对人生的看法、想法、态度、行为,就决定了我这生当中的命运。
62. 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你的天地才会辽远壮阔。多些随缘自适,少些攀比计较,人生方可行云流水,享受那份幸福和美好。
63. 天上太阳再灿烂,阳光再普照,如果土壤里缺乏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一般。我们应当从孝顺父母、提升道德修养、保护环境和关爱生命做起,才会得到佛菩萨的庇护,才能获得十相自在的神圣力量。
64. 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65.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66. 人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67. 佛说,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自在不在心外,解脱不是他人带来,只在于修好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