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女子当自强,内外兼修,慧质兰心。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8-12 23:04 1


在繁华的都市中,一位女性,当自强,内外兼修,智慧兰心,悄然绽放。

1.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2.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3. 贤哉,回也!

4.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6. 名不正,则言不顺。

7.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9.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11.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12.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3. 君子易事而难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14.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5.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一、孔子名言

16.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17.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8.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9.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20. 讷于言而敏于行

21.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2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3. 放于利而行,多怨。

24. 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7.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28. 敏于事而慎于言

2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1. 不学诗,无以言。

3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34.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3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7.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8.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

39.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40.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朽木不可雕也。

43. 子曰:“知〔知〕通“智”,聪明。下面“知者不惑”的“知”与此相同。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寿〕长寿。。”

44. 民无信不立

45. 孔子说:“在路上听了传言,随即就四处传播,这是道德所不容许的.'

46. 孔子名言。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4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8.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49.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50.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51.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3.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54. 道不同,不相为谋。

55.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56.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8.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9.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2.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3.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6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5. 困辱非忧,取因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66. 居外恭,执事敬,与人忠。

67. 德不孤,必有邻

68.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9. 君子成人之美

70.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71. 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7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4.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5.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7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7. 孔子名言。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学而时习之

78.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7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