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子孙若如我,当教之读书明理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7-23 21:42 0


1. 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

2.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曾国藩家书》。

3.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4. 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5. 构怨颇多,将来仕途易逢荆棘矣。《曾国藩家书》。

6. 几乎是把该想到的都想到了。可以想见曾国藩对儿子知书达理的要求。这种“礼”在古代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在今天也是。

7. 办大事者,在内贵有志气,在外贵得人心。《曾国藩日记》。

8. Day 75|Week 11-5

9.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笔记》。

10.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11.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曾国藩笔记》。

12. 我希望你们听到了别人的错误,就像是是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听到了,但是最终不可以议论。

13.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曾国藩家书》。

14. 语人之短不日直,济人之恶不日义。《曾国藩家书》。

15. 曾国藩在外面打仗,家里人在五马冲这个地方购置了田产。曾国藩严厉进行了驳斥,并让澄弟把田产出手变卖。在这封给家里人的心中,曾国藩阐明了自己要这样做的原因。

16. 好的家风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这才是可以传承的优良品质。具备这些品质后,子孙后代无论怎样都能活下来。

17.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8. 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谨慎为。——东方朔《东方诫子》

19.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20.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21.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22. 几个弟弟道理上明白,但实际行动起来,总是差强人意。如国潢懒散,国荃浮躁,国华受不得挫折,国葆缺乏自制。对此,曾国藩谆谆教导诸弟一要立志有恒,二要专心致志。曾国藩关心弟弟们的学业,择学择师均一一参与意见,支持弟弟们赴省城读书,并负担他们的学费。几个弟弟都曾到京城曾国藩身边读书。曾国藩除身体力行,教弟读书外,又为他们捐监,创造科考的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诸弟通过读书,明晓事理,修身齐家。曾国藩鼓励并重视诸弟对自己的批评。

23.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曾国藩家书》。

24.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25. 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渐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曾国藩家书》。

26. 流水本来不是凿石头的铁凿,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但是,它们都能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就是逐渐积累造成的吗?

27.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日:不随众人之喜惧耳。《曾国藩笔记》。

28.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29. 这样的要求放在现在难免有些不合时宜,但这种思路是对的。如何让孩子具备勤劳知谋的能力,将来不在大人的保护下仍能自立。这是曾国藩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在这个出发点上培养孩子,丰富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孩子完善自己,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30. 谨言箴。

31.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32.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33.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家书》。

34. 老话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们的前程虽然家里人可以进行帮助,但这路总归是他们自己的,要怎么走还需要他们自己努力才行。

35.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6.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习劳而神钦》

37. 几个弟弟在曾国藩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为符合儒家标准的人。曾国荃成为统帅湘军的封疆大吏,曾国潢在家乡操持家务、族务、地方事务,成为有影响力的地方精英,曾国华、曾国葆先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阵亡。

38. 来也很有意义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曾国藩家书》就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 严肃的为人处世的教科书。所以,从清末以后,这部书就已广为流传,民国年间更是畅销风行。

39.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曾国藩书信》。

40. 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孔臧《勤学苦读》

41.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42. 忠于谋人,过辄忘之,彼德我,吾安焉,彼不德我,吾安焉。《曾国藩笔记》。

43.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曾国藩自箴联》。

44. 曾麟书育有四女五子,曾国藩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三妹四弟,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实际兄弟姐妹八人。曾国藩在兄弟五人中居长,对几个弟弟,他恪尽兄长之责,认为这是在尽孝道,若不能教弟成名,自己则为大不孝了。曾国藩将进修德业视为教弟的根本。

45. 还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不管环境是逸乐丰盛也好,还是穷困也好,都可以“处”,内心坦然不抱怨也不惰待。

46. 如果一定要对那些小的昆虫赶尽杀绝,天地又何必生它们呢?也只能驱赶使它们远离,避开它们,使彼此不互相伤害就可以了。

47.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曾国藩笔记》。

48.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49.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曾国藩家书》。

50.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51.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盖容则恕人,忍则耐事。《曾国藩家书》。

52.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盂浪做。《曾国藩家书》。

53.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54.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55. 在写给小儿子的这封信中,曾国藩阐述了曾氏的家风。家风中非常突出的有两点:

56. 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需要做到的地方。

57. 衣食饱足,从容自在,可以用仕宦代替隐退耕作。即使身在朝廷,也能够怡然自得;即使不迎合时势,也能够避害全身。

58. 五马冲是地名;倍蓰,读音是bèi xǐ,汉语词语,谓数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59.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曾国藩书信》。

60. 凡陈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见者为效。《曾国藩笔记》。

61. 后来这个盐票从两百两涨到了两万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两张这样的盐票,就可以被称为是富裕的家庭了。然而,曾国藩特别交代家人,不准承领盐票。他去世多年后,他们家也没有一张这样的盐票。如凭他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要取巧营私,领上一两百张这样的盐票,是极容易的事,看起来也并不违法,是照章领票。凭借自己的权势来取巧营私,却是曾国藩所不为的。他曾对自己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数十年如一日,他说到做到。

62.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家书》。

63. 有喜怒爱恶,专任己意。爱之者变黑为白,又欲置之于青云。——贾昌朝《诫子孙》

64.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曾国藩笔记》。

65. 其次还需要习劳苦。这是曾家的家风,需要会腌制小咸菜、纳鞋之类。刚开始慢慢来,一点点地学,日积月累就会有大的变化。同时也能够坚持下去。

66. 入必虚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曾国藩家书》。

67.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68. 无论何事,均不能敏以图功。《曾国藩书信》。

69.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70. 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曾国藩书信》。

71.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曾国藩

72. 一事有恒,皆万事皆可渐振,毋以为小端而忽之。《曾国藩家书》。

73.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74.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