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23 05:41 2
1. 《诗品》的批评方法:具体批评方法,即对作家作品进行社会批评;抽象批评方法,即概括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形象批评方法,即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批评。
2. 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谈论了文和辞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重视内容,要求文以实用为主。
3. 明初,李东阳反对台阁体,开启前后七子的复古潮。王世贞《艺苑卮言》推崇表真情,讲究自然神到的诗境创造;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的见解;唐宋派重“本色”,要求直抒胸臆。
4.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论作品。陆机的文艺观有:缘情说。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要求观察万物要用心体会,“尊四时以叹逝,睹万物而思纷”,情因物感,文以情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过程和归宿。如何解决文学创作中“言不逮意”的问题,陆机认为应“虽离方而遁圆,期空形而尽相”,也就是通过艺术构思对创作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艺术想象论。关于艺术想象,提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也就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要突破上下和古今的限制。主张创新。主张“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就是说,无论是在意和辞的方面要有新境界、新技巧。怎样才能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得到表现,陆机认为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注意熔铸,二是使用警句,三是避免雷同,四是使用精美的词句。
5. 李贽主张尊重人欲,他以“忠义”二字赞水浒英雄。李贽“童心”说:
6. 李渔的曲论见于其《闲情偶记》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主张: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首重结构而非音律,提出“立主脑”即围绕主要人物安排情节,提出“密针线”即编戏要前后一致不留破绽。语言要讲词采,标举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
7. 《荀子》共三十二篇,战国荀况作。荀子论“言”,认为语录体的审美特征:第一,文学是“明道”的,“道”也就礼和义语录体的审美特征;第二,“言”分为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第三,不同的“言”对政治的作用是不同的;第四,“明道”要与“征圣”、“宗经”相结合,但“明道”是核心。
8.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主的思想家是清代进步诗坛开创人。王夫之诗论更具代表性,集中在情境关系的理解和对“兴观群怨”的新认识上。王夫之诗论:表现深意真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意境。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兴观群怨”皆本乎情,四者融合才能产生巨大感染力。
9. 《尚书·尧典》
10. 第三章——魏晋
11. 清初词坛影响最大的浙西学派朱彝尊和汪森推崇姜夔。陈维崧为阳羡词派创始人。常州词派张惠言重“寄托”,即“意内而言外”。
12. 鲁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开始进入到“自觉时代”,是因这时期文艺批评理论大发展现象而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不仅单篇作品和专著众多,且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方方面面,其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不曾有过的,其对后世文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13. 宋代诗文理论的独特表现:文学中渗透着政治统一的思想;讲究哲理思考,以论入诗,讲究“理趣”;文论重功利,谈艺则源远流长。
14. 陆游晚年创作了四首《论诗诗》,认为“诗家三味”的获得在于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15. 金代诗人元好问写有《论诗绝句三十首》,其诗论观点有:贵自得,反模拟;主张自然天成;主张格调高雅和陈子昂推崇的汉魏风骨;主张刚健豪放;主张真诚。
16. 解释:“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学诗可以修身,学礼可以立身,音乐有助于品性修养。这说明孔子既重视文章的内容纯正,又不忽视形式对表达内容的作用。
17. “童心”即赤子之心,从未受过理学污染,李贽称之为“天下之至文”之源。
18. 《文赋》
19. 《毛诗序》的主要理论贡献:阐述了诗言志抒情的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与情结合起来,是对传统言志说的补充;《礼记·乐记》进一步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何休更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深化了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把诗歌的社会作用概括为“上化下”和“下刺上”,但重点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论述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诗歌的志与情是受社会生活制约并反映政治盛衰的。提出“六义说”。把《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20. 汉人关于赋的论争:司马相如《西京杂记》中论及赋的表现形式和赋家之心。班固和著有《甘泉赋》的杨雄反对赋的讽谏作用的丧失。王充总结了汉赋的经验教训,反对“文丽用寡”,提出“尚用”的文学观,要求内容“实诚在胸臆”,要求形式“形露易观”,提倡“真美”,反对“虚妄之言”。
21. “隔”与“不隔”:不隔指语言自然,情感真实;隔反之。
22. 《典论·论文》
23. 《史记·太史公自序》
24. 李清照的《词论》针对苏轼“以诗为词”说提出“词别是一家”,要求诗与词的创作方法要分开,不允许诗来侵犯词的领域,强化了词的文体意识。
25. 《艺概》:包括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概”就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认为“诗为天人之合”,以真情为本。辩证精神,认为情景关系为“或前情后景,或前景后情,或情景齐到”。只有通过虚构做到“离形得似”,艺术意象才“生生不穷”。
26. 确认诗歌的崇高地位,认为“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27. 解释:“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是《诗经》
28. 名词解释:“滋味说”:“滋味”是钟嵘《诗品》提出的诗歌特有的审美兴味。滋味是诗人的真情与诗歌形象的完整性相结合而产生的。诗歌的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要做到赋比兴并重,言近旨远,形象鲜明。
29. 既提倡冲淡之美,又提倡壮美。
30. 王世桢“神韵说”:韵为风神,神韵自然,神到不可凑泊,追求“兴会神到”的“清远”艺术境界,注重诗歌语言的含蓄和诗歌的排忧解愁功能。
31. 其他
32. 沈德潜“格调说”:注重体格、章法、声调,思想内容决定格调。
33. 解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写乎时序。”语出《文心雕龙·时序》。《时序》是一篇文学史专论。这句话认为:社会现实决定文学发展,时代特点必然要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同时,文学本身有内在发展规律即前后继承关系。
34. 解释:“子谓《韶》尽美又尽善也,谓《武》尽美未尽善也。”《韶》和《武》均是舜时的乐曲。孔子认为《韶》不仅声音动听而且内容妥善,《武》声音动听但内容不妥。这也说明孔子重视中和之美。
35. 第八章 近代
36.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方苞首倡“义法”,刘大櫆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即神气说,刘的“气”指语言气势,“神”是”“气之精处”,是作者性格的艺术表现。姚鼐的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合一。重视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把文学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风格。强调刚柔相济。
37. 【说明】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这份知识点总结是董元奔先生为江苏省自考学员编写的总复习讲义。五十二万字的教材内容浓缩为九千字语录体的审美特征,对于已研读三遍教材的学习者来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本资料去年已经发布,为了适应新的考试要求,董元奔对材料又作了修订,并把上下两部分合一,现予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