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书香氤氲,艺术共鸣,悦享阅读时光。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7-23 04:35 6


在书香氤氲,艺术共鸣的时光里,我们悠然共享阅读之光。

1. ——读亚夫微诗小记

2. 【亚夫说】

3. 诗本来不可解,不能解,譬如风过水面,无意吹拂,已然波纵纹横,面目全非。诗可解,必可解,譬如风过水面,有意无意,已然吹拂,已然波纵纹横,现出万千面目。所以诗无理,解无理,辩亦无理。

4. 这段话是亚夫对于诗的一段感悟,符合辩证统一的思想观点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转化。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一首微诗,亦如欣赏一幅心灵写意,用多少语言都无法组织描绘出诗意外延的边 极 ,唯有用灵魂去触摸,去感知 。

5. 亚夫的微诗作品会带您走进这种处于解与未解之间的神奇与微妙,发现若隐若无的潜在美。诗人善于透过一个个微小的情感质 点,折射出更为广阔的精神方圆。所有质点,又会在有形与无形中融会贯通 ,呈现出新的意象。精神实质与艺术呈现进一步完美契合。

6. 亚夫的微诗在创作上有属于其特有的"魔幻"风格,手法多样,蕴藏着潜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奇幻的诗思与大自然碰撞出悠远神韵。例如这首《蘑 菇》:“丛林 青翠的梦一滴 一滴/伞 打着伞 圆舞曲的 圆/荡起那风 那云 那山”。点断式的三行架构,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流动的诗思,从生命的泉眼汩汩涌出。再如《雪原上》:“晨钟响过。一炷青灰色的炊烟扬/了一鞭,雪花的蹄声/哒哒哒 远了”。是什么样的感觉,带给诗人以如此闲适的笔触。凭借疏淡之情,白描出一幅雪映小村落,袅袅炊烟斜的温馨场景。意象开阔,思绪轻盈。回声渐远,余韵绵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动静结合出诗意的唯美。

7. 又如那首《旗 袍》:“海,敞着怀。山峰喘息 /起起伏/伏。薄薄的夏夜,只系了/一个荷叶扣。”诗 域宽广,联想细腻大胆。笔触丰盈,流动的诗思轻灵婉约。手法上从大处呈现,小处收放,得心应手。介于清晰与朦胧之间,含蓄耐品。“海,敞着怀”,起句引领全诗,从视觉上触动读者的诗蕾,意象广博。“山峰喘息 起起伏伏”,拟人的笔触,盘活群峰,喘息两个字更是给人以无限遐想;些许与爱情有关的细节呼之欲出。 “薄薄的夏夜,只系了一个荷叶扣”,这样的诗思,意象上乘,诗思柔美。以上举例,折射着诗人情感的细腻,诗思的奇幻,植入微妙语境于自然。

8. 二:超现实的构思,跳跃出新 感逻辑思维。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作品中找到痕迹。《果 园》:“云散了,电闪携雷鸣远遁花香之外/大鸟 衔一枚熟透的落/日 在飞。”这首微诗,诗人立意高远,在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融情于景,画面处理上给读者以无限遐想。若在心湖中,投落一方石子,漾起阵阵清漪。心神与场景交融贯通的艺术呈现,靠的就是诗人博远的胸襟,与想象力的超越。乌云散去,花香依旧。“大鸟 / 衔一枚熟透的落日 在飞”,给全诗插上艺术的翅膀。空灵的感觉,禅定的思维,瞬间静下心神,融入其中。落日为果,天地为园,被一只大鸟衔着自由自在飞行。渗透着诗人内心的平静飘逸;画面清晰优美,意境和谐。

9. 旗袍美女写真

10. 《风》:“大山的一只手从云端松开/另一只,把寂静之钟/撕碎”。拟人的修辞,加上超乎寻常的想象。传神地把风的威力十足地展现出来。《清 明》:“明知道杏花朵朵里没有人/月光还是攥紧了小拳头/东风东风地敲”。杏花朵朵开放的时节,月光流泻出的苍白与杏花的白 意象叠加,于此同时诗人从一片清宁中轻启一点灵动的感觉,更烘托出诗人低沉的 心静。这里的月亮恰似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在夜里踮着脚,轻轻地在敲一扇门;诗意表达上丰盈,新鲜。《鹰》中的句子:“一艘满载星星的黑夜之舟,在命里盘/旋。”心弦绷紧,随诗意的苍鹰盘桓。一阵阵悸动,在漆黑的语境中缓缓平息。把鹰喻成生命之舟,力透纸背的潜行穿越岁月长河,诗人胸襟之高旷,使人惊叹。这些超现实的想象,营造出崭新的意象,呈现出别样罗辑思维;读起来有新鲜感,神秘感,震慑感。

11. 三:心底流泉,叮咚出岁月清音。请欣赏以下这些具有韵律美的微诗。《雪之舞》:“黄昏。一山山世外的音符,高枕着/流水。苍鹰东去的和声/空对 大江之门。”一片片轻盈的雪花,如同跳跃的音符。雪越下越密集,落入水中。在意象中拓展思维,丰盈诗意。“苍鹰东去的和声/空对 大江之门”,内情与外景完美契合,给读者以深邃高旷的心理体验。臻于一种超然物外,忘我的人生境界。《海滩上》:“我听见石头在哭。深夜里,石头捂住/大海的胸口,一浪一浪,吐出/沙子和孤独。”笔下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深夜里,长久蓄积的情感被释放,解压;若一张老唱片在静夜里反复播放着旋律时紧时缓的钢琴曲。还有亚夫在《黑夜》中的诗句:“几身月影在散步/莲花拢着手,一波一波 /蛙声啄破水声。这首微诗的亮点在于动静结合,一波一波的莲花在晚风中轻摇,涟漪层层向远。蛙鸣配合着流水,这源于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心灵的颤音,向岁月深处传递。

12. 四:心静如水,积淀一段美丽时光。请大家跟随我的选择,从下边几首诗里咀嚼一下这样的温馨味道。《煎 饼》:“临行那晚 母亲一卷/一卷地翻颂着 那部/泛黄的经书。” 一幅母子离别的场景近在读者眼前,画面清晰,语言质朴。蕴藏着母亲对儿子的万般不舍与深切的关爱。把一张张煎饼喻成一页页泛黄的经书,形象生动,增强了诗意的厚重;渗透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母亲的无尽疼惜。《果 园》:“雪落无声 所有的果实/都修成正果 祖父静静地去 他睡在果实的最里面。”这些语言看似轻描淡写,却深深地植入人心,引发共鸣。还有《三 月》中的诗句:“小雨点跪在粉红的花蕊上笑成一团”。《月 夜》中的诗句:“青瓷绿的虫儿在蹦,月光的/幼苗在成长,苍白之鹭/在飞。”《老屋》中的诗句:“炉膛里没有火/灰烬 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些诗句沉淀在岁月深处,记录着诗人平静的心绪,仿佛触手可及,又仿佛影影绰绰。意象与心象自然融合,虚实相应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体验。

13. 五:新视角拟人,蕴藏巨大内能。亚夫在《黄 昏》中写到:“夕阳/挽起肥大的裤腿/下山去了。”一个挽字动感传神,下山去的不仅有夕阳,更有在山里劳累了一天的农民。在夕阳的余晖中,放下裤腿,收好农具,披着万缕霞光回家。整首微诗意象唯美,凝练通达。《逃亡》中有“风 跑丢了他乡的脚印”。《逸事》中有“小东风与荷塘彻底闹翻了”。《登 高》中有:“风翘着腿儿。山不语,山中的石头也不语”。在这几首微诗中,夕阳、风、荷塘,石头都具有了人物的性情,使得诗句更生动,语言更朴实。正是这种拟人的新视觉角度,使诗人的作品达到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预期。

14. 这五方面的归纳,只是我对亚夫微诗的几点感触。若想深挖,那需要所有朋友们独自去阅读思考。亚夫认为:“说到底,诗歌面对的或永将面对的依然是怎么写的问题。所谓技巧,即是心机,你受持若何,诗便若何呈现。而所有的写作无不是心魂的重复或延伸,若日出日落,至于阴晴圆缺,不过自然的点化罢了。”亚夫的心灵写意,若清泉汩汩流淌在岁月深处。生命不息,诗泉不竭。

15. 附亚夫微型诗之 夜奔与远行2首

16. 小山耳背,枕边松风跑的 无影无

17. 踪。石阶向上,月光 袖

18. 手一旁

19. 美女写真 旗袍写真

20. 船到江心,一夜大雪已过了荆门

21. 月亮抱刀挥手,拍 拍

22. 昆仑

23. 【@三行书屋】专业文字搬运工,创作微型诗、三行诗十余年,活跃电商、媒体、出版、设计、策划等领域的神秘过客。

24. 孙犁作品摘抄

25.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荷花淀。

26. 孙犁小说的诗意美

27. 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7年冬参加抗日,曾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工作,并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

28.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文艺副刊。

29.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天津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及《孙犁文集》。

30. 《白洋淀纪事》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其中创作于1945年的《荷花淀》,描写了在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水生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

31. 过了两天,这些青年的媳妇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晚开走了。

32. 她们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当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队给了鬼子迎头痛击,打沉敌船,全歼了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

33.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群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34.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

35. 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

36. 关于纪念孙犁的文章

37. 仿佛是鼠标的轻轻一滑,一个消息就此在网上显现,电话那端的朋友只说了一句:噢,孙犁逝世了。我们便将此事避开,继续谈刚才被中断的话题。谈逼近我们生存的现实种种,热烈而急迫。那一刻,血肉的、作家的孙犁还显得淡远,就像少年时代看过的一幅水墨画,尘封在记忆的箱里,想起那种心爱的感觉,还需要一段时间。

38. 入夜,上网,点孙犁,新闻不多,存的都是他的作品。看到了少年时期熟悉的《荷花淀》与《风云初记》,突然有些伤感,想,岁月无情,曾经的喜爱,竟可以如此被荒疏淡忘而又心安理得。理由说出来都很充足,他只是少年时读过作品的一位作家,而且近些年又不见动静。但又同时自问,有动静的作家就那么真值得你一如既往地珍爱吗?又有谁能将那份珍爱与自己的故乡情结纠结在一起?少年时代并没有走出小城,但出现在他笔下的冀中平原,却常常觉得亲切,知道它是属于北方的,便自然把它对应成关中平原。同样的平坦开阔,同样的麦花飘香。同样有水生与水生嫂这样的小夫小妻,也同样有春儿和芒种这样的少男少女。缺少的只是漫天遍野的荷花荡,也就没有那一层动人的氤氲。那是孙犁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属于北方的氤氲,将人生的明朗与含蓄都揉杂在空中,可嗅又可感。

39. 芦苇荡中的枪声带着荷花淀的水汽传达出来的时候,革命的意象便被爱情轻轻覆盖了。月光下的水生嫂像一幅写意画,永远一副口是心非、假嗔假怨的样子,呈现的却是北方女人的豁达与绵密。她就像我的嫂子,或者说我的嫂子就很像她——在我经常把小说与现实混杂一起的少年时代,孙犁的小说,是我认识故乡人的重要依据。为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找出现实原型,是我当时最隐秘的喜悦。孙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它也增加着我对故乡的迷恋,因为那里浮动着那么多小说中的人物。为了《风云初记》,我曾坐在小城的**院里,看它的**版本。那演春儿与芒种的演员,我至念还能忆起他们的长相。男孩是一副盲打误撞的虎气,女孩则有乡村女孩的秀蛮之气。女孩在房间为男孩补肩头的衣服,轻咬线头的情景一如水生嫂扎破手尖的情景,依然是革命时期的爱情,却显出盈盈无语间的无限情意。

40.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后与故乡就是渐行渐远。是现实的阴隔,也是心理的距离。孙犁的名字也如故乡一般荒疏了,因为也真的不见有谁提起。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看见贾平凹在提他对自己创作的影响,那时候,读贾平凹的散文,也大致能看到同样的淡雅情致,但到后来,连读贾平凹都有些物是人非了。

41. 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总有一些被重读的名字,文学史家喜欢给他们重新定位,或者视若珍宝,或者视为明日黄花,炒得媒体沸沸扬扬。但孙犁没有跻身其中。他也在出书,但大多都是书话与散文一类。翻读姜德明先生主编的《孙犁书话》,感觉一个生命就此沉潜了,在发黄的经史子集中抒写自己暮年的思绪,品味着昔日的世事沧桑。冀中平原上的激荡岁月,淡如春梦了无痕地远去了,留下的只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溯。他是不是在做一生最想做的事呢?在书中我找不到答案,但冥冥中又觉得,这是他生命最本质的一面。如果是生于古代,我会想象他是在宋代的小径上吟咏的词人,寂静而饱满的生命,定格时,便是一幅留白颇多的宋画。

42. 这样的人,是该被如时间一样品茗的。生死之事本不适于在网上言说,哪怕是短短的一条。动静太大便不免显得突兀。也有让人欣慰的,看新闻,说他离世时,天津下着雨,我特意注意了一下,还好,是一场微雨。

43. 孙犁小说的诗意美

44. 写实又富有诗意的孙犁 孙犁的遗言意味深长:“我所走的文学道路,是现实主义的。

45. 有些评论家,在过去说我是小资产阶级的,现在又说我是浪漫主义的。他们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46. 有些评论,因为颠倒了是非,常常说不到点上。比如他们曾经称许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经过时间的无情冲激和考验,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过程:虚张声势。

47. 腾空而起,遨游太空,眩人眼目,三年五载,忽焉陨落——这样一种好景不长的近似人造卫星的过程,而他们所用力抨击,使之沉没的作品,过了几年,又像春草夏荷一样,破土而出或升浮水面,生机不衰。” 他和其他有些作家不同的是,他往往更多保留了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的原始面貌,因而使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具有朴素的、本色的特点。

48. 这样说,并非否认他在艺术上所进行的努力;相反,这恰恰充分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美学观点和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孙犁的创作所以会具有这样的风貌,一方面固然由于他所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本身就富有文学性和戏剧性,因而比较延期地构成了他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别一方面,则是他的严格而认真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重视感情的心理倾向,使他比较容易执着于那些曾经令他深深感动过的生活。

49. 他的创作实践表明,在许多作家中,孙犁是一个更加看重事实和感情的人。这一点,啬了他的作品的真实分量和情感分量,提高了它们的现实主义素质。

50. 以《山地回忆》为例,他说,“我描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间,占大多数。她们在我的记忆里是数不清的。”

51. “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

52. 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进城以后,我已经感到:这种人物,这种生活,这种情感,越来越会珍贵了。

53. 因此,在写作中间,我不可抑制地表现了对她,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的爱。”。

54. 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

55. 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的一个民族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天性。滋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种感情和天性。

56. 他又说:“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卫道士” 。 孙犁相对短暂的记者工作实践对孙犁文学生命、文学道路的影响,迄今还是孙犁研究的一个盲点。

57. 我认为,且不论孙犁为通讯社、报社采写的新闻性报道和文艺性通讯是少是多,这工作本身却极大地促进了孙犁与时代、与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的紧密结合,也极大地促进了孙犁本人作为当代生活的观察者、报道者、参与者、反映者的紧密结合。 孙犁作品的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的深刻描写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息的水乳交融的统一。

58. 这一点,是和他的美学观察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如此,就不能“表现真善美的极致。”

59. 孙犁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勺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 ,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飞境界” 。

60. 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飞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结合和统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这些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是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

61. 孙犁不断指教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要把时代精神和人民的高尚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中去。他说,“不应该把所谓‘美’的东西,从现实生活的长卷里割裂开来。”

62.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有一只鸟,凌空飞翔或是在森林里啼叫,这可以说是美的,也可以说富有诗情画意。但这种飞翔和啼叫,是和鸟的全部生活史相关联的,是和整个大自然相关联的。

63. 这也许关联着晴空丽日,也许关联着风暴迅雷。如果我们把这些联系都给它割断,把这只鸟‘捕捉’了来,窒其生机,剖内脏,填以茅草,当作一个标本,放在漂亮的玻璃匣子里,仍然说这就是那只鸟的美',这就是它的诗情画意。

64. 这就是失之千里。” 我们在这里可以领会到孙犁的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他的作品的人物的活动,“鸟儿”的“飞翔”或“啼叫”,都是和人的和“鸟”的全部生活史和整个大自然相关联的,他确实善于通过每一具体形象的描写而反映了“晴空丽日”或“风暴迅雷”,令人尝心悦目而思有所作为。

65. 这就是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力量。 孙犁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

66. 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 用简朴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

67. 关于孙犁的基本介绍和作品

68. 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1944年在延安发表“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即诗歌型文体小说。

69. 著作 :

70. 《荷花淀》

71. 香港海洋书屋;

72. 人文

73. 《芦花荡》

74. 群益

75. 《农村速写》

76. 读者

77. 《山海关红续歌》

78. 知识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