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22 13:25 4
书页轻轻翻动,我沉醉于那座跨越时光的桥梁——板桥。字里行间,极致的专注与心无旁骛,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1.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2.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3.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4. 我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探险家,向着神秘的世界进发。我又像一个饥饿的人,书像一个面包,我躺在这块“面包上”,觉得一点也不饥饿了。
5. 他好像已经与书中的世界成为了议题,书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牵动着他的喜怒哀乐,使他沉溺其中。读完一篇后他轻轻的,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是在回味书中的那片世界。
6.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7.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8. 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
9. 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10.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11.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12. 她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你瞧,只见她双手捧着书本两侧,目不转睛地望着,偶尔因故事的高低起伏而发出几声长叹,过后如释重负般发出几声清脆的笑声。
13.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14. 有关教育名人名言 教育名人名言
15. 年代:唐 作者:卢照邻 体裁:五绝 类别:咏物
16.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17.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xxx
18.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19.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20.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
21.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22.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23. 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24.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25.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26.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27. “浮香绕曲岸 ”,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 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 。“圆 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 ,花与 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 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 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
28.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29.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30.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31. 教室里寂静无声,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地走着,就像是轻轻地、小声地说着体己话。日光灯下,宽敞的阅览室里,坐满了黑压压的读者有的伏案疾书,有的闭目沉思,有的口中念念有词。她仿佛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32.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亨沃比彻
33. 语文默写的好处600
34. 背诵,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学习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宋代学者陈亮云就说过:“童子以记诵为能。”郑板桥在《自叙》中也曾说过:“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可见背诵的重要性。
35.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36.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37.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38.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39. 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40.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律
41. 什么文言文是写读书好处多
42.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4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44.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45.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名家之所以能够写出横空巨著与背诵有着莫大的关系。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于1933年移居上海,在私立光华大学外文系任讲师,兼任国文教员。当时钱钟书和同事顾献梁住在一个房间,顾献梁正在读着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钱钟书说:“我读过这本书,不知现在还记不记得。你随便抽几段考考我。”顾献梁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特意找了几段比较难的段落读了个开头,让钱钟书接着背诵。结果是每一段落钱钟书都能流利地背出来。还有刚刚过世的巴金先生,他10岁的时候就可以将《古文观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诵下来。几十年过去了,他在晚年的时候说,他之所以后来成为作家,写出了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当年那200多篇背诵的文章垫底。可见提升写作水平,背诵是必不可少。
46. 死记活用 提升写作
47.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48.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49.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0.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51. 书籍是岂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52. 都两点了,爸爸还在看书,饭还放在那里呢。
53. 他一回到家一头扎进书堆,好像要与蛀虫为伍。
54. 他是多么的喜欢读书,日日夜夜捧着一本书。他的书房也是书的家,成叠成叠的书,就像是书的海洋。他吃饭时也不忘桌上放着一本书。他手里拿着筷子,一口饭在嘴里嚼了半天,可就不再吃一口,可书却哗哗的翻了好几页。
55.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56. 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巴金
57. 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58.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59.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60. 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