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21 05:12 3
青城山心,悠然山水间。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2. 七一零年李白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3.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那些写山的诗句全集
4.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5. 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望九华山》作者: 柴夔
6.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8.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9.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10.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
11. 天宝元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12. 谒青城山赵背琴肩酒上青城,云为开收月为明。观宿有诗招主簿,庐空无分遇先生。
13.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14.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15. 七四六年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鲁郡。是年自春以来屡有南游之念,终于秋末启程。至宋城,又游梁园,旋到扬州。
16. 七五三年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游西河郡,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登西岳华山。至历阳横江浦渡长江。秋,又南下游宣城、句溪、敬亭山等地。
17. 看南桥夜景的话,最好住在都江堰市区内。也可以在青城山后山,农家乐住宿,然后返回快铁坐4路,10路车到都江堰景区下车,朝前走再走一截,就可以看见南桥了。
18. 再题青城山范成大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苏晕重。
19.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写怀》
20.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2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2. 七三二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岁未,归家安陆。
23. 游青城山平湖如镜山含黛,赤壁围城景色奇。三十六峰入画境,百零八景挂天梯。天狮问道祥云袅,溶洞寻幽紫气怡。仙履清凉奇幻景,上清晨雾掩莺啼。
24. 公交:成都茶店子汽车客运站乘坐专门发往都江堰、青城山的旅游专线车到达都江堰市。成都火车站广场、茶店子每天有发往都江堰的专线车,走高速公路约45分钟票价:16元/人,普通路线约要一个多小时票价:85元/人。都江堰市区内有公交车到达景区,乘4路公交可到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乘1路公交可到都江堰景区秦堰楼大门,公交车票价1元。从客运中心出发,乘101路公交车可直达青城前山山门,从都江堰景区出发,乘101A可直达青城前山山门。
25. 七二七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26.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7.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蒙。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山下晚晴》作者: 崔曙
28.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29.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30.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中》
31. 七五一年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石门山元丹丘居处。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经河北道、邺郡。
32.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
33. 七二八年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34. 100元不等。价位也不算高,在这么优美的地方,值得。然后用剩下的一天半,慢悠悠的享受美景和呼吸纯净的空气。相机也好,摄像机也好,一定要有足够的内存,处处是风景,因为内存不够而不得不作罢,实在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你一定不要去体会这种遗憾了。
35.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
3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7.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8. 由于前山是规划过,所以门票贵,景点也比较正规,山路相对平稳。
39. 游青城山赵抃三十六峰峻,维岷在蜀奇。方行刺史部,重款丈人祠。冻雪诸蕃隔,晴云六面披。访山穷宝洞,敕鬼觇丰碑。泉落寒崖响,萝依古木垂。良工存旧笔,老叟琢新诗。陟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盘桓不忍去,还作更来期。
40. 八声甘州登青城山叹巴蜀胜地多名山,青城似瑶台。拥翠峰北起,岷江乳哺,紫气东来。七八亭廊初见,箫管俱徘徊。直上凌宵阁,雾破天开。端的清明世界,瞰锦官历历,燕赵尘埃。数陈仓暗度,赤壁扫烟灰。祭崔嵬清茶三盏,百谷王、碧洞自流回。云间鹤、仙乡何处?正好同归。
41.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西山》作者: 常建
4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3. 山圃莴蔓晨灌溉,地炉芋栗夜燔煨。
44.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45. 山遥遥外水萧萧,梦不到时诗自在。
46.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47.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48.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岘山怀古》作者: 陈子昂
49.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于谦《石灰吟》
50. 粗衣粝食老烟霞,勉把衰颜惜岁华。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丛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带藓花。明月清风旧相得,十年归恨可能赊。《忆庐山旧居》作者: 处默
51. 游青城山赵三十六峰峻,维岷在蜀奇。方行刺史部,重款丈人祠。冻雪诸蕃隔,晴云六面披。访山穷宝洞,敕鬼觇丰碑。泉落寒崖响,萝依古木垂。良工存旧笔,老叟琢新诗。陟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盘桓不忍去,还作更来期。
52. 后山金骊索道单程30元/人,往返55元/人;
53. 山中有酒提壶劝,好语多君堪鮓饭。
54. 谒青城山赵抃背琴肩酒上青城,云为开收月为明。观宿有诗招主簿,庐空无分遇先生。
55. 七三三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56.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7.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58.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其二》
59. 山中真可玩,暂请报王孙。
60.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61.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苏轼《江神子江景》
62.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6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5.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66. 七零五年 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67.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68.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9.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70. 《青城山》宋代:汪元量
7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2.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73.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74.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王维《辛夷坞》
7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76.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77. 七五七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 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九月,病卧宿松。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78. 山半飞泉鸣玉珮,回波倒卷粼粼。
79.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80.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81.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82.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罗隐《蜂》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