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论语》智慧精粹,一语道破人生哲理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7-18 02:20 8


在智慧精髓的指引下,探寻“一句道破人生哲理”的奥秘,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千年的哲学之旅。

1. "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3. 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4.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7.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 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0.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3.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4.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5.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6.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7. 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8. 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19. "如有用我者,以我观者也。"

20.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1. 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2. 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23.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4. 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5. 孟公绰闻之曰:“子为知礼乎?”

26.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7. 子曰:“知礼。”

28. 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0. "不以吾言好恶者,是吾莫得与说也。"

31. 行不由径:《论语雍也》选择捷径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32. 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33.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 释义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35. 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6.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 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37. 在《论语》中,孔子以精辟的言辞传承着古代智慧的火花,他的思想与哲理依然耀眼。愿你能从中汲取精华,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修养。无论何时何地,坚持追求真理和善良,相信自己的力量,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迷惑,或许会遇到困难,但请相信,只要你坚持努力,就能一步步接近智慧的彼岸。

38. "可以逸豫乎?宮之成也,言维在宮,人亦将同之。"

39. 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0.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41. 孟公绰问昭公知礼乎。

42.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4.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6. 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4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8. 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9.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50. 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51. 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52. "君子不器。"

53.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

54. 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55. 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56.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