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千古明月映,流芳万代传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7-05 11:49 2


千年明月映,流芳万代传。

1. “我在等,月色在等,风景还在等,只等你一个人。”

2. 劫后余生,苏轼的思想和文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前期,他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重,文风昂扬向上,欲奋发有为,经此一劫后,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刻的思考:生命是短暂的,像曹操、周瑜,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放在历史长河中看,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那什么才是人应该追寻的?什么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呢?他由此而放弃了前期的功名之心,以为,“天地之间,物各有其主”,换而言之,如现在说的通俗语“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功名利禄,不需要刻意追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大自然的美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人人可以得而享之的,也就是珍惜现实的人生。这就是苏轼思想认识转变的根源。

3. 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以一首《春江花月夜》闻名天下,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6. “月明湖畔别有洞天。”

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2. “随遇而安是人生的哲理,而流连往事是兼具回忆的过程。或许这就是遇到月而怀旧的缘由。”

13.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问那是谁的眼睛。”

14. 这篇散文就是一则日记,只有百字许。何以能够流芳百世,打动无数人的心呢?

15. 苏轼写此文的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同僚举报,卷入北宋著名的文字狱,身心受尽煎熬,一度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因北宋没有杀文臣的先例,而且多方人士为其求情,宋神宗也爱惜苏轼之才,于是将其贬至黄州任团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

16. 全诗刻画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旅人的妻子的相思之苦,乃至于人生和宇宙无限的哲理。将理和情蕴含在美丽的景色中,造成一种迷蒙的美感。诗歌意象繁多,但绝无堆砌之感,仿佛他们在皎洁的月光之下都染上了一层清凉平静的色彩。诗中清理的表达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的弦调奏出来的,用清冷平静之笔写炽热的离情,的确是大手笔。淡雅的景色之下,读者可以看到浓郁的光彩和色彩。这首诗真正达到了艺术的极致。

17.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如往昔,凝眸不忍。”

18.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9.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0.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月光从门窗射进来,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1. “边声连角起,夜泪偷阑干。如何爱惜处,银汉纵横难。”

22. 中国人对月亮有特殊的感情,不仅在诗词里吟诵,也会于散文里记述,今天我们一起读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23. 历来文人骚客都是自然界的精神守护者,月亮作为自然界最为神秘的存在之一,自然也是文人们青睐的存在。月亮常常是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意蕴和意义。它既能被描绘成寂静清冷,又能被赞颂为照亮人间的明灯。如此美好的事物怎么能不让我们为之心驰神往呢?让我们一起,怀揣着内心的喜悦,共同享受这月色皎洁的美好夜晚吧!

24.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5. “勿言梦难成,难成梦不长。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6. “已经错过了初唐的盛世,只好在宫墙内,为琴声独舞,为月色独酌。”

27.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在这种诗体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思,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并非过誉。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成为唐诗大家,其原因就是在于诗歌中的冲融和易风格下华美的色彩。能把这两种诗歌要素结合的水乳交融的,中国诗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28.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29.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翻晴照九衢。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图。”

30. 这篇散文非常短,意思也不难懂, 译文如下:

3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2. “蟾蜍虽小,鹳鹊乘之。月虽明,亦有阴晦。”

33.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再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想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体悟。在当下的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也有了充足的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但是,诗未必就在远方,它不仅可以在名山大川、异国他乡,也可以就在身边的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当空明月、耳际清风,还可以是平凡生活里的一点善意、一场大笑、一丝感动。甚至,苦也为诗,哭也为诗。生活给我们提供了酸辣苦甜各种原料,希望我们都有独门秘笈,将它酿造成美酒。

3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下的人儿要努力。”

35.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苏轼将他的贬谪生活过成了“诗”:开荒种地,有了东坡之别名;发明了东坡肘子的吃法;游赤壁、因而写下著名的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那首《念奴骄●赤壁怀古》就连月夜和朋友随便在院子里转转,也能写成千古名篇。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人啊!“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他终于将生活的砂石打磨成了珍珠,结成珠玑文字,熠熠生辉。

36. 这首诗从春江花月夜写起,将这种乐府的短题扩充到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再归结到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诗中层次错落有致,将诗情画意和哲理融为一炉,创造了唐诗中至为高爽的一种美学范型。毫无疑问,诗中最重要的是“月”,借着这个“月”字,我们领略了春江花月夜迷人的美景,空灵中带着一丝神秘。由月到那永恒的宇宙,令我们追溯到人类初生时甚至人类未产生之时的江景,由此横亘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整首诗有一种理趣的色彩。写相思之情,从丈夫到妻子再到丈夫,视角的移动就是情感的呼应过程,而那皎洁的月光,也无处不在。

37. 据传说此诗题原为那个荒*无度的陈后主所作,但原词已经失传,所以陈叔宝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面写了什么,已经无人知晓。但隋炀帝倒是有两首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还是乐府余风。到了张若虚手里,他却将这种宫体的题材从内容到情感都大为拓展,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但他在中国诗史上具有大家的地位,其原因就在这首《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