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05 11:31 2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我们共同编织着未知的未来。
1. 价值不是价格,价格是你为得到它所花费的代价
2. 经济自由只是一种社会自由,它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3. 没有投资就没有富裕的社会
4. 人性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是不屈不挠的希望
5. 经济成长与自由、民主及经济政策的合理组合有关
6. 经济学是关于如何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财富
7.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治愈,但是不断地改进可以使一切都更好
8. 经济学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理性的决策
9. 暴政的罪恶之处在于人们通过暴力、而不是自愿而被迫采取行动
10. 竞争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最有效的规则
11. 假使一个人去追求自己的自由,那么他也必须顺便尊重别人的自由
12. 人人平等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在生命起点和终点处
13. 身为个人我们应该关注弱势群体所需的自由,而非公司制度
14. 不是爱导致了家庭,而是有家庭,才使人爱
15. 国家必须彻底放弃经济管制,但必须严格控制所有领域的暴力
16. “优越制度”最危险的一种与其说是官权主义,不如说是正在废除自由的势力
17. 弱肉强食都是丑陋的,更不用说这样做走向灭亡是注定的
18. 在社会福利制度的帮助下,个人责任的重要性会降低,而他或她对别人自主性的需求会增加
19. 学术自由不是用来宣扬平庸之辈
20. 为了安享自由,须有经济自由;为了获得经济自由,须有资本主义
21. 弗里德曼的理论旨在证明个人经济自由与社会自由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自由离不开经济自由。对于每个人来说,坚持不懈地追求自由与平等,还有不断地追求经济和个人自由,都是重要的。让我们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上,牢记弗里德曼的教诲,享受自由带来的美好生活。
22. 弗里德曼重振了自由经济学,在它即将被世人所遗忘的时候。他是一个学术界的自由斗士,在没有比他更忧郁的“忧郁科学(资本主义社会中讽刺经济学的说法)”实践者。
23. 美国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公民。他的工作证明了自由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他的著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央行的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帮助央行维持经济稳定,也改善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坐标,不管是在职业还是个人生活方面。没有他的存在,我的生活会是完全两样的。
25. 米尔顿·弗里德曼永远属于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行列,他在经济与政治自由的联系方面的创新理念,为当今世界的繁荣和金融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弗里德曼的主要理论对手、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27.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个巨人,在推动美国经济自1940年顺利发展至今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面,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还没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弗里德曼去世两年后,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不少人指责先前美国所奉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是海啸成因之一,弗里德曼也被指难辞其咎。
28. 而支持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者则反驳说,次贷危机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并非是弗里德曼所提倡的自由放任的过错,因为酿成次贷祸根的房地美、房利美属于政府资助型企业。
29. 湖南农业大学李立清与李燕凌合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充分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对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化实施现状及其实施对策进行了分析论证。全书共分9章,虽然开篇就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多方位思辨,但综观全书仍然以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化为论述主轴,在笔者眼里,从该书的题旨及其论述重点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实应是“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研究”。
30. 在绪论和第一章中,作者就从企业仿生学的角度,将企业比喻为“生命体”,认为“组成企业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就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制度等,企业责任则是整个生命运动” [1],这固然不能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和充分依据,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的贯穿人类思想史全过程的审视,则弥补了这样一个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缺憾。作者引用中外学者的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在矛盾中寻求了统一的论断: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继承了孔茨、格里芬以及德鲁克等人的观点,指出“企业是应当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承担责任” [2]、“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化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 [3],引进利益相关人的理论,指出企业的存在不时孤立的,企业周围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政治学角度上,作者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所有共同体都是为乐某种善而建立的” [4] (P1亚里士多德)观点,指出“企业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政府或社会,从而换取企业在有序竞争市场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实现最佳生存目标” [5];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作者求助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解决公平和不公平问题,提出“权力和财富只为一部分人所掌握……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和不满……化解这种部门,毫无疑问是那些拥有合法性统治权的人当然的责任”。 [6]在最后的论证中,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归纳为“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它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回应义务。”并将这种义务生发的根源——企业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统为一体,继续阐述为“企业社会责任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内在星,即这种责任是由于企业在社会领域内自身行为引起的必然结果,而非任何外在压力推促下的企业义务。”[7]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论述企业的社会功能说,作者创新地提出了权力圈理论,将企业权力划分为内外两种属性,为继续论证企业的社会责任打下了理论基石。
31. 作者力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标准化,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基于以下考虑:即强调合作、扩大和统一三个广泛的企业活动领域[8]”,力图以机器式的形式统一与中国特色的内容外延,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上寻求到最大公约数。为此,作者选择了由美国制定的SA8000标准,作为国际标准化的指向,在作者看来这个基本内容包括“劳动保障、人权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代表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尺度,在不少学者以“该标准被注入了西方人权的影子、在最低工资以及工作环境上的规定不利于我国发挥竞争优势”等为理由排斥这个标准的时候,作者力挺该标准的适时性并预测其能够取得将来的地位,并从“可带来定单和效益、改善管理、改善劳工状况”等角度阐述,认为中国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
32. 在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论述中,作者是这样构想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应该“首先是一种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共同生存的企业社会规范;其次,是一种能够促使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企业社会行为规范;第三,是一种保持民族先进文化的企业社会规范;最后,它必须是能够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新动力的企业社会规范”,在实施对策中,作者提到要分别从企业社会责任主体的角度、从规范内容的角度、从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角度、从加强企业外部监督的角度,修改和完善《公司法》、《企业法》、《劳动法》、《工会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体系,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科学引导。
33. 从行文逻辑来看,作者首先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辩开始入手,继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及其实施对策上,重点捉墨。其立意是明确的:我国企业无论是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从国际背景来看,实现社会责任标准化甚至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诡计接轨是必要的。全文内容证明,作者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坚定支持者,并对SA8000标准垂青有嘉,其追求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标准化的实行必然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的社会存在产生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不失是一个有力手段。
34. 但是,笔者,还是认为,中国的企业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文化角度思辩责任本身。很明显,我国在儒家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背景中,几乎每个企业都具有“内紧外松”的特征,即对内部员工比较强调紧张,有的企业对待员工近乎苛刻;对外,企业则追求松弛,有的企业不惜捐出为数不小的资金换取宽松的竞争环境和中国传统看中的“面子”。从其生存生态来看,不可不说中国的企业有其生存之根,抛开企业的动机不言,作为实体它们也有追求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动力。
35. 笔者还注意到,在作者提到的案例中,还提到SA8000标准甚至要求最低工资要达到当地和出口地所在国的最低标准,在中西劳动力市场价格及其不均衡的情况下,很明显是对劳动力密集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壁垒措施,是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应该看到,SA8000在某种诚度上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企业大多数的竞争力还不强,甚至多数企业处于资本积累期,还没有太多精力去进行社会责任标准化运做,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植入作者主张的国际标准,可能会适得其反,扼杀企业发展。
36. 在这里,笔者不妨提出一个构想:在我们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发展趋势的同时,要认清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首先要保证在我国法律条件下企业的正当生存,其次,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我国政府商务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认证机构进行谈判,提出“企业社会标准化时间表”,按照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步骤、按行业逐步完成标准化建设。
37. [1] [5] [6] [7] [8]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38. [2] 里奇·W·格里芬,《实用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39. [3] 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0.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1.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一般人认为,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被歧视就是被欺负,歧视是一种单向的行为。
42. 第一位对这种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他在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中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价。
43. 他的老师就是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弥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第一次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心里面也不高兴,因为弗里德曼是个犹太人,以前也受过别人的歧视。你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付代价,好像有点替歧视别人的人辩护的意思,但是弗里德曼很快就转变了思路。
44.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房间里面,忽然跳出一只老虎,你会怎么做?你会赶紧跑!因为老虎会吃人。如果我跟你说:“先别跑,这只老虎不一样,它不吃人。”你会怎么说?你会说:“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还是先跑为上。”
45. 我说:“你这是歧视,你是以对一般老虎的印象来判断这只具体的老虎,你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了解这只老虎。”你会说:“我了解不起,时间太紧,风险太高。”
46.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判断,那是不得已,因为信息费用很高。以偏概全作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他要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值得的。
47. 经常有人说,东北人怎么样、南方人怎么样、北京人怎么样、上海人怎么样、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这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这种视角是一种歧视。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做比较省事。
48. 但我们不能够忽视,当你以偏概全的时候,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比方说,马云早年到处找人投资,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你现在可能后悔极了。做出错误的歧视,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49. 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我们会明白,歧视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我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如果歧视带来的后果不太严重,我们可能随随便便就歧视别人。
50. 我现在就在付出代价,我讨厌所有人,我内心很难受,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必须让我自己能够和这个环境相处,减少自己的歧视。我歧视太多事情了,导致我的代价太大了。大到讨厌所有人。
51. 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另外一个是德克萨斯州的偏远小镇。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歧视更严重?当然是偏远的小镇歧视更严重。
52. 因为在那里,歧视别人不会有多大损失,而在纽约这样的地方,如果你要进行歧视的话,自己就得蒙受巨大损失。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学习而得的。
53. 我会和朋友一起歧视学校院长,但到我真正去和他谈的时候,我肯定是放下歧视,控制情绪的去聊。就像我编辑那段投诉的话,我会不让自己显的有情绪。因为这种放下歧视的行为有利于我们。
54. 不同行业,歧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我是个同性恋者,如果我想在身上刻很多文身,想在鼻子上面加一个鼻环,还想梳一个小辫子,那么,我是在一个国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还是在一个私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
55. 显然,我在私营企业里受到的压力会小得多。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私营企业里,人们更看重的是我的工作能力,而不会太在乎我在其他方面的偏好。
56.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
57. 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还是在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观点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图的、只想多挣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58. 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59. 选总统的时候我们会很挑剔,因为他离我们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付出的代价就眼前来看是极其小的,所以我们会更多的进行歧视,希望找一个自己满意的。
60. 而伴侣却是常伴我们左右的,我们要在伴侣的时候歧视,自己的代价更高,可能找不到,可能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所以我们会减少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