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05 10:44 0
明明白白,不装懂。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吾日三省吾身。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 不知生,焉知死?
9. 行有恒,无失时。
10. 真知不在声高,师法有度。
11. 知而不行,不知也。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 孔子的名言传世至今,不仅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更是历史的见证。论语中孔子的名言不仅具有古代文化底蕴,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希望读者在阅读中可以理解这些名言中的深刻涵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以这些名言为指引,勇敢追求真理、善良、美好、正义,让自己的内心不断成长,以此为目标,一步步迈向成功的人生。
19.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
20.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 翻译: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2.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24.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大无知”太虚伪了。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25. 人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中文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
27. 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28. 评介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
29.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0.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3.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4.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5.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6.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7.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38.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0.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1.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42.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3.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4.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5.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6.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47.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