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7-05 10:41 1
五常德行,修身齐家,SEO优化:五常修身,家和万事兴。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世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3. 这一章是在讲一个人的修炼过程,过程和《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类似,真是觉得古人太有智慧了!我们现代人就是太缺这个思维,有时候到处一团糟,还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如果有这个思维,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反省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
4. 德行天下,心行天下。
5.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7. 仁者,人也;义者,礼也;知者,事也;勇者,志也;礼者,和也。
8. 修之于天下,指以道正天下。其德乃普,天下太平,则圣王之德普,与天德相齐同。
9. 我们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德行的修养的,可以说一个人的德行越高,他的影响力就越大,所以我们即使是命运不太好的情况下,只要我们的德行足够高的话,就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因此建议大家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多重视一些德行的修养,不光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要做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同样也应该远离。
10. 修之于邦,以道正国。其德乃丰,国泰则圣王之德丰。国君以道治国,而不能以妄施妄为来治国。整个国家,上下通达,兴旺昌盛,就是其德乃丰的意思。
11. 简单的说就是,老子要出关,守关的官员尹喜一定让他写点东西才放他出关,所以老子就写了道德经。
12. ----------------------------------------------------------------------------------------------------------------------
13. 首先要“修之身”,“修”是修炼、修行的意思,老子说您要好好修身,把自己修行好,德行才“乃真”,“真”是纯净的意思。“修之家,其德有余。”一旦您把自己修炼好了,再把家庭管理好,您的德行就“有余”了,德行就开始出来了。这个非常关键,如果您的德行没修炼好,就想让家庭进入一种特别好的状态,是不大容易的。“修之乡,其德乃长”,家里“修”好了,再管外面的事。
14. 老子在这讲了一个修炼的过程,从身、家、乡、邦,最后到天下。
15. 善建者不拔。而如果以人之道治国,则失天之道,那么就会把天下从天道这个母亲之中拔出来。善抱者不脱。此一时不拔,不意味着彼一时不拔。怎么才可以长久地深根固柢,永远保证不拔呢?那统治者就需要牢牢地抱一不离,让天下永远不脱离天道。子孙以祭祀不辍。天下不失其母,民不忘其宗,为祭祀的意义。天下万物,皆有所宗,生物学意义上如此,文化意义上更是如此。
16. “善建者不拔”,一个真正会建筑的人,插一个棍子在地下,别人也拔不掉。真正能够建立而动摇不了的,那是一句话,它包括思想方面、道德方面、精神方面的一项真正的学问,一个真理。
17.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1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9. ● 当然体现得非常明显啦!——勿伪嘛!求真才能虚心学习。
20. 一个乡,几百几千人,要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分工,靠什么来维系群居和生产秩序呢?还是得靠修乡以合道。
21. 古代任何一个有名望的人都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说孔子、馆子、老子、曾国藩、王阳明等等厉害的人物,每一个都是这样的,所以自我修养的提升,真的可以慢慢的改变我的命运,因此如果我们命运本身不好的情况下,除了重视德行的修养之外,自我修养的提升也应该特别注意。
22. 在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2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4. 返璞归真,择而不从,息而不烦,安贫敬富。
25.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事情观察天下,才能够懂天下;以家庭来看家庭,也才能够懂得家庭;以生命来研究生命,才能真懂得自己真正的生命。老子讲到这里,又说“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何以知道一切所以然呢?他说我没有其他的巧妙,只有一句话“以此”,“以此”就是前面所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26. 即是儒家“窃书者”所谓的“修齐治平”调子:
27.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28.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29. ● 欲是目标的一种。人都有目标,有目标是正常的;有合理的目标叫做理想,有强烈的目标叫做志向,但是如果有不合理的目标就叫做欲!
30. ● 道是有章可循的,只要你发现了,自然会利用道。
31.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32. “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国”是什么?其实最早《道德经》的这句话写的是“修之邦”,“邦”指国家,更大一级别的组织,后来汉代以后因为忌讳刘邦的字,所以都改成了“国”,现在的版本都是“修之国”,实际应该是“修之邦”。“其德乃丰”的意思是,这样德行才丰盛起来,才真正完成了。最后老子说“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邦”指城邦,等到您把城邦这样规模的组织都带领好了,您的德行到位了,最后才能“修之天下”,让天下人受益,这时候“其德乃博”,您的德行才能够普照众生。
33. 修之于家,以道正家,以道齐家。如何正,如何齐,在于去伪存真。德真,才能男女同德。同德,则其德乃余。
34. 由内及外,做好本质,外面的事会追随您 而来。
35. ● 好奇心是人产生求知欲的重要因素,该有;但任何事都得有个度,其多闻,其数穷,皆不若守于——中,求知做学问是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啊。
3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7.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38. 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39. 那位ttvbizhizuiai还有天空的站贝笺所说的“什么都不做”、“不去改变”都是放破夷。
40. 临事而惧,不祥之门。
41.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42.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43. “以家观家”,要了解家之道,如何可以齐家,要观察自己家庭本身兴衰之道,洞察先机;再观察社会上每一个家庭,每家人的道德行为,就会发现都有必然的因果律。
44. 知不知道,上和下,相去无几。
45.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几句的“真”、“余”、“长”、“丰”、“普”,字虽不同,道理都是一样,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由扩充个人的道德修养,影响到家庭乡里以及社会,更提升社会道德,影响到国家,使这个国家欣欣向荣,再以这个道德精神修之于天下,整个的世界才可能进入普遍道德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