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8:11 0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有一个名叫“楚天云梦”的传说,它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缓缓铺展在天地之间。那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有深邃的夜空、浩渺的湖泊,还有那遥不可及的远方……
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雨 通:霪雨)
4.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5. 但事实上,从后世诸多名家的点评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这两篇作品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6.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7. 《滕王阁序》写于初唐,但唐代的名家中只有韩愈对此文作出了评价,韩愈是这样说的:“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韩愈这个评价写得是颇有意思的,因为文章把滕王阁写得太美了,所以他想亲自去看看,觉得这样的美景一定能让自己忘记忧愁,这是夸《滕王阁序》写得美。同样的观点,宋代大文人胡应麟也曾有过,他说此文是:“唐人短歌之绝”。作为一篇骈文,《滕王阁序》的对偶之华丽,文韵之流畅确实是叹为观止的,他们的评价明显只在美景和文字本身上。
8.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9. 岳阳楼写于1046年,彼时范仲淹57岁,当时范文正公因得罪小人,被贬至河南邓州,所以写此文的时候他人并没在岳阳楼。后来甚至有不少学者考究范仲淹的历年行程,认为他可能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这篇散文很有可能是他靠一幅画,或者靠别人的描述写下来的。不管这一点是否是真的,但显然写此文的时候,岳阳楼确实不在范仲淹面前,而是在它的想象中,这本身就已经很高明了。
10.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1.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13. 从以上名家的观点中,我们能发现这两篇文章在名家心中的格局是不一样的,很明显范仲淹的格局要更大。事实上无论《滕王阁序》写得有多好,至少在两个方面它是输给了《岳阳楼记》的。
14. 乾坤: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湖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15.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的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
16.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17. 请注意,五个排比句上下联的句式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此联前后分句中尚有多处词性宽对,值得玩味。
18. 此联写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件著名的事: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吕洞宾的轶事。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而是只说其"两字关情"——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只因一个情。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两字,当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二字。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19. 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20.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1.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 陵城楼”
22.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致相同的结构,写同一对象,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
23.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自古便是一大游览胜地,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就赋文来说,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便足以让它著称于世。
24.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25.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6. 两篇千古绝唱,一篇出自唐代20多岁的少年才子之手,一篇出自宋代经历半生坎坷的57岁文人之手,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讨论
27. 以岳阳楼为例。是岳阳楼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扬名立万,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岳阳楼立万扬名?
28. 这副楹联是清朝穆宗同治六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由云南省罗平县文人窦序撰文,湖南省道县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盾雕刻的。楹联共102字,高度地概括了岳阳楼有关的历史人物,绘形绘色地描写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29.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30. 范秀才更多事,五千年乡国,什么先,什么后,万古忧乐太关心!
31. 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北宋庆历五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32.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3.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4. This model's maximum context length is 4097 tokens. However, you requested 4103 tokens (1007 in the messages, 3096 in the completion). Please reduce the length of the messages or completion.
35. 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6. 坼:裂。此句是说洞庭湖把东南之地裂为吴、楚。
37. 李白 秋。开元二年(
38.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9.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40. 作为我国古文的巅峰之作,《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就像两座古文的高山,令后世难以超越。也因为这两篇文章,捧红了这两座名楼,让它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仍是车水马龙。但对于二者谁是古文第一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有人喜欢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就有人欣赏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似乎很难分出胜负来。
41.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42. 名山、名水、名园、名楼,皆有名诗名文相伴左右。
43. 而清代金圣叹则说道:“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一篇好的文章, 我们不能听看到文章本身的好,还要读懂它背后那个人,显然金圣叹在《岳阳楼记》中读到了一个有圣贤之心的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