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6:42 0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渴望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顺应自然,把握人生之道,或许就能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宁静天地。
1. 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3:《试谈道家无为思想》
2. 因此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实际上主要包括遵循自然法则和尊重行事规范两个方面,即崇尚天道与人道。对于崇尚天道,在《老子》当中就已经有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叙述,重在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状态。而在崇尚人道方面,道家也提出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违也的论述,即人类之间的相互活动也应该遵循行事规范,如同天道般自然无为。只有顺应了这种原则,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制度予以简化,才可以保持民风淳朴以到达维护社会平衡的目的。
3. 虽然我们可能自认为对道教没有什么了解,但是道教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4.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同样是没有什么立论依据的。存在就是合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他的诞生开始就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即为。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它的不可行性。
5.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 留意一下我们的国家不难看出无为思想对国之大计的敦促作用,尤其是在惠民政策和 教育 方面。
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 不可否认,道家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形态纵然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诉求,但结合实际,却是一种封闭且不符合实际的乌托邦式的王国。建立这种理想社会的基础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贫乏的物质条件和简陋的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必然导致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不均,从而产生掠夺、等级分化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一社会形态有着天生的缺陷。但这并不代表着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形态对于我们社会的形成演变没有指导意义。在价值指导层面,它仍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引领者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层面来说,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生依然对于我们曾经的社会形态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
9.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阚,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阚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阚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寓言通过阚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10.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 从字面来看,无为是对于为的否定,而它所传递出来的表面意思似乎旨在要求人们不要有所作为,无所事事,但事实并非如如此。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在行事的过程当中要更多的遵循自然法则和事情的发展规律,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要将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从而导致违背初始意愿的情况发生。
12.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道家思想在中国 传统 文化 的整体构建和后世影响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着道、自然、无为等这些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于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阐释解读,使得道家思想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社会进程都发挥着重大影响。而在道家所包含的众多思想观点当中,无为又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于无为自身含义的解析及其所倡导的人生观、社会形态和当代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对道家的无为思想做出一次简要解读。
13. win 98
14.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15. 道法 : 道理法度。 2遵循效法。 3遵守法制。 4道教的教义。 5道教的法术。 6即佛法。 7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
16. 为的究竟是知识 2007-03-
17. [2]陈代湘老子无为思想另解湘潭大学学报[J] 1996(
18.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家过年的时候,一定会给财神爷上供吧,而财神爷赵公明,可是三清之一,通天的二代弟子,如果你说你和道家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你真是和财神无缘啊。
19. 既然无为是不可行的,那么老子的无为又该怎样去界定呢我们通过通读原文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老子的无为恰恰表达的是无不为、有为的意蕴。
20. “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千年,仍未见越辩越明,甚至有人归究为不同层次语言讨论,甚至觉得全无意义。 我觉得: “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无论人能否清楚辩明,人自然倾向就是求生而不是求死。 “有为”就是经验生存的意义!人人希望有所作为,或为追求理想,或为理性驱策,或为满足本能快乐。 无论你认为智珠在握明白也好,你认为有点深奥不明白也好,人仍然是继续生存活下去。除非有人认同庄周成仙成道,似堆粪都无所谓(大道在粪溺),又或强解理性,质疑生存意义而了结他。 既然如此,人生在世,快乐好过痛苦;生活上进好过生活靡烂;有能力帮助他人好过无能力求人帮助;人间有情好过世态冷清。 这是我的价值信念!
2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成方圆,不能为人。
23. 教育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教育是针对人进行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尊重被教育者的心理诉求,而不是一味用固定的模式去加工所谓人才。正如一部名为《雾都孤儿》的小说中讲述的那样,孩童的成长是要顺其自然,这也契合了老子的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培养,小到具体的家庭,大到国家的 政策法规 ,都无不在为孩子的教育谋划着更为人性化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未来之路,都是在顺其自然天性而为之。这是老子思想在教育界的印证。
24. 无为理解为无不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他们分别为无为思想产生的初衷,产生的过程,产生的效果。
25. 无为:无否定副词,不、没有;为动词,做、干,两个字合并后的解释就是客观上的静止、不动、任其自由发展的意思。这是我们的理解,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怎样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26.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7. [1] 史向前老子无为精神新探安徽大学学报[J]1997(
28.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世界当中,我们的物质文明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但在这种疯狂发展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却是以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作为代价。随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逐步被打破,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界所带来的惩罚和潜在危险也与日俱增。
29. 此外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受到的压榨最为严重。不反抗,不奢求,逆来顺受的劣根性得到了最直接的流露,生活境遇促成了其思想;另一方面老子丰富的知识储备、非凡的生活阅历也催生了其思想。
30. 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自己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王国有着详尽的描述,在这种社会形态当中,人民安居乐业,民风简洁淳朴,社会的发展也顺应自然无为的理想。但是对于这一模式的设想,历来却伴随着不少争议。
31. 摘 要无为思想是整个道家学术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从它出发,道家构建了其自身对于人生观、社会形态等多个方面的理论构建,对于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2. 这是奴隶主的时代,阶级本质使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以满足自身的奢侈生活,而使民不聊生,此为无为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
33. 道家讲究以自然为师,人与自然能够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不就是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所寻找到的最适合我们的道路吗?
34. 才可以玩其他软件的。其他的问题,不是问题。所有『问题』是要问的,不去『问』,根本不是一个『题』了! 凡事本着正面的思路去做人,去工作,不管你是多平凡,多不起眼,那管是一个穷光蛋。慢慢的你就发觉甚么是快乐了。不要想得太多了!
3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6.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
37.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9. 无为思想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典籍当中供人们学习,但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以及所蕴藏的内涵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依然会产生很多积极的意义。
40. 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2:《浅谈老子无为思想》
41. 无为成就了老子,撑起了道家。为无为,则无不治、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42. [3]范曾老庄心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 在惠民政策方面,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90年代的国企改革,打开了企业自由发展的锁链。税费改革,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政策的实施,也意在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对此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干预有悖于无为的不干涉,不参与,不占有,不把持的精神。这是对无为的曲解,真正的无为并不否定干预,而是强调这种干预要顺应民意,保证民生。于有为中似无为才是为的最高境界。
4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45. 立志欲其生,终身不弃;坚其志,执其真,天下无敌。
46.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47. 动静之间,变化之机,百无一是。
48. 超过六十位死后还生经历者还生后对「死亡」及「人生意义」的领悟都被记载在一本名为「死后还生之谜」的书中,年轻夫妇诞下天生有缺陷的孩子,是要为这对年轻夫妇带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从艰苦牺牲中得到灵性的成长。 据经历者述,我们的父母是于我们转世前自己替自己选择的,我们为着自己定下了一生的意义,目的是要透过转世,在世上有机会从待人、爱人,忍耐及宽恕中学习无条件的爱以得到自己或别人灵性品格的成长,从而在死后可进入比之前更高的共鸣层,而天堂是共鸣层次最高的地方。 转世带给自己机会,去再尝试克服前生不能克服的困难;若我们前生伤害过别人,我们在转世前会安排自己来世被伤害,从而体会到当中的痛苦而使灵性成长;自杀的人若选择转世,他们选择来生的经历会引领他们重遇前生的困难,而尝试再克服它。在死后的人生回顾时,创造者 会问:「您对我赐予的宝贵生命做过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您会得到答案 若要于死后更好,在世时要发扬不自私的爱。 在世上的目的,是要学习爱人如己。 天堂是永远的家,世上只是学习的地方。 人在世上重大的工作是要爱:爱大自然、爱动物、爱人…爱是尊贵的,任何表现爱的行动:一个笑容、一个鼓励、小小的牺牲,都可使我们的灵成长。 生命的意义不是对某事之追求,而是在于你怎样对其他人。
49. 从无为思想产生过程来看,仍摆脱不了有为的束缚。在《老子》的第二章中就首先提出了无为。无为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老子对无为的初步解释。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唯,只有、只要;弗,否定副词,不的意思;居,占有、把持;是,代词,这,有为的代词;以,因此;不,否定副词;去,离开。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不占有、不把持、不居功,这种为才会永远存在。以无为开头,却以有为作结:常无为而无不为。
50. 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留意过,其实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和道家有一定的关系。
51. 1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52. 道家顺其自然的名句,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高度概括。而自然之道、人事之义的思想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珍惜自然,与自然相互成就。在人与人之间,也应更加注重互相关怀、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事之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验人生的真谛,缅怀自然,珍惜人生。
53. 参考: 自己
54.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55. 摘要时势出思想,无为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共同缔造而成的。无为本身看似不具可行性,但当将其提升到无不为的境界时,无为却时时处处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56. 参考: 「死后还生之谜」一书
57.
5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5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60. 探讨无为所倡导的人生观,实际上就是研究这一思想对于社会中的个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老子》第二十五章当中有这样的表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人道应当和天道相互统一,既然天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道也应该遵循事物的原有规律和发展趋势,避免人为的干扰和阻挠,从而达成人道的无为。这一观点无疑对人们的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无为应该顺应自然,所以更多的喻示人应该随遇而安。
6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2. 不管是win 95
63. 作为道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无为的概念在相关的道家原著当中被多次提及,其中《老子》当中共有12处提到无为,如在第三章当中所出现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可以看到,这是一句对于无为的方式和功用的阐述,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遵循无为的具体法则,就会达到天下无不治的理想状态,既然在道家的思想体系当中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又具备哪些具体含义呢
64. 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以缔造出伟大的思想。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的公田制度已渐趋瓦解,随之出现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田,打破了原先的经济秩序。这是老子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65.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6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7. 但是道教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当中。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还有我们在平缓心情时使用的很多方法,除了没有道号,没有去找个道观呆着,我们和道士的日常,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68. 生活处处皆老子,生活时时皆老子。生活就是要以无为的心理境界行无不为之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
69. 如何解决这种背离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所带来的矛盾。正如道家的无为思想所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争、无为,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位,反而能够达到《老子》当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而如果贵柔守弱、谦下不争的思想能够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那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目前这种尖锐的矛盾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无为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70.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1. 自然 : ①即“自然界”。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②天然而非人工的:自然铜|自然力|自然风光|自然资源。 ③自然而然;按事物内部规律发展变化:自然免疫|顺其自然|自然消亡|他自然能想出办法来。 ④自若,不拘束,不呆板:动作自然|表情自然|他表演得很自然。 ⑤副词。当然:你是他父亲,他自然听你的|你去请他,他自然会来。 ⑥连词。表示转折: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条件,自然,也不能不讲条件|写文章要注意表达形式,自然,更重要的还是内容。
72. 道法自然可以进行这样的解释 无生有,有归无,这是自然规律。道就是一切,道就是自然。从开始到结束还有这其中的过程都是自然规律,这就是道。道文化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法自然就是种放牛吃草式的无为而治,也是道文化中最实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