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4:59 0
自力更生,人生赢家的道,始于脚下每一步坚实。
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6卷第3期发表刘九生的《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此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语义学分析认为:《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管他呢,反正他也不会因此而振作,他既看不出事情的远大前途,也感不到事情的痛苦,充其量只图一时的痛快
3. 1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人自之间,各有一半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甚至“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象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阿Q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上环境里。他是经济上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精神上被扭曲了的千千万万穷苦人中的一个。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4. 从阿Q不到四十年的生命履历看,不论你如何搜索,在他的的人生词典里找不到“失败”二字。正是这种强大的心理支撑,他才能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给未庄人带去了那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多供有恶意和无恶意的闲人百无聊赖时的调笑逗乐,才会为阿Q之后的人们留下更多反思的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已经在中国统治数百年的封建思想把普罗大众的思想禁锢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更为深重。多重的剥削,多重的压榨,最终把在底层人思想深处残存的自我意识一点点榨尽,麻木不仁,似一般生物般无意识地残喘苟活着,阿Q就是其中的一位。
5. 没关系,反正他们分不出眼角和鼻孔。
6. 阿Q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在问斩书上所画的圆圈不圆;阿Q一生经历最大的耻辱是分别被王胡痛打和被假洋鬼子用文明棍痛抽。思想与时俱进的阿Q应时代之需积极加入“革命”的洪流,以满腔的热血冲锋陷阵。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三尺微命”竟然被自己满腔热忱参加的革命给革掉了。所以,到死他也没有弄明白,只能带着“十万个为什么”奔赴了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人生的舞台用新的方式去推销自己的精神胜利法。
7. 阿Quie原名是桂或贵,QUEI是民国时的罗马拼音,现在应拼为GUI,但由于此人具体的名字姓氏,鲁迅并不是十分清楚,只好为其缩写,改名为阿Q。
8. 人生在世,大多数人是这样,只有肝胆俱全的人,才不会引起怜悯
9. 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使得他不能清醒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可悲命运,而迷迷糊糊,安安稳稳地忍受着剥削和压迫。
10. 阿Q在当时的社会上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个弱者,经常受人欺辱,处处遭到失败。但他却不敢正视失败,承认失败,往往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掩盖现实中的失败。他常常被人打,每当遭打之后,他就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一想,打他的成了他的儿子,而他则成了别人的老子,他也就胜利了。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写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有时他挨了打,又被别人逼着自己骂成“虫”,这似乎是“遭了瘟”,但不到十秒钟,他又“胜利”了,他想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以这个空洞的“第一个”而自豪。这种架空的精神上的胜利,遮掩了现实中惨痛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便得他无视欺辱,不愿去反抗欺辱,永远安于被欺辱的地位。
11. 人生没有回头路,所以不必后悔。
12.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自己创造机会。
13. “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
14. 只要心中长满了力量,即使身处泥泞,也无须恐惧。
15. 你并不是太阴险,而是不太懂得自我保护。
16. 我们不是在逃避问题,我们是在寻找答案。
17. 凡是阿Q看不惯的,新奇的事物,他就视之为“异端”,就盲目地加以排斥。比如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油煎大头鱼用葱丝而不用葱叶,他就认为城里人错了。钱太爷的儿子钱少爷到东洋留学,辫子剪了,腿也直了,阿Q对他“深恶而痛绝之”。另外,他还十分讲究“男女之大防”,“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盲目地排斥“异端”,势必使得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反对变革,拒绝任何新鲜的东西,永远安于现状。
18. 在未庄,王胡是不被阿Q看得起的。因为不入自己的法眼,所以在王胡面前,他始终是以睥睨的眼光相对之。因为在潜意识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比王胡要高贵。正是这种先天的优越感使然,他会寻找一切有可能的机会在王胡面前显示自己。看到王胡在墙根下赤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于是,一场捉虱子、咬虱子比赛在两个人之间展开。当数量上占不到优势,阿Q只能以自己咬得响亮宽慰自己,以求在心理上的胜出。可是由于嘴巴的不干净,一场肉搏战随之拉开大幕,结果是“被王胡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一推,至于跌出六尺远”,才收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礼仪规矩没有让自己免除痛苦,而被王胡痛打,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奇耻大辱。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有从王胡造成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平时为自己“深恶而痛绝之”的假洋鬼子的出现,自己被打的狼狈场面被其看到,这让他内心变得更加不舒服。鄙夷、自言自语的谩骂,当这些换来假洋鬼子“一根黄漆棍子在自己的头上,拍!拍拍!”的抽打之后,人生第二件屈辱让他彻底完成了自我的超脱,“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
19.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1936年10月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享年58岁。
20.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21. 这些,都是阿Q身上落后的东西,即弱点。这些东西都不是他本身固有的,而是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他象压在大石头底下的上草一样,虽然生长了,但却因受到沉重的压抑而扭曲了,变态了。在旧中国这个人肉的筵宴上,同志阶级不仅吃掉了他的肉体,还“咀嚼了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即灵魂。鲁迅先生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刻画了阿Q这个人物,阿Q的不幸寄予了同情,对他的弱点,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2. 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分析内容中再细致阐述。
23. 静言思之,如果大限将至时,阿Q想清楚、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被斩首,也就没有过去、现在,直至将来普罗大众津津乐道的精神胜利法了。论出身和社会地位,阿Q是一个可怜人,没有名姓,居无定所,没有亲朋,没有固定的维持生计的资本,还其貌不扬。如果用一无是处来形容他的境遇,实不为过。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值得大家掬一抹同情泪的。不是说,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鲁迅笔下的阿Q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句话的真理性。
24. 如实直言:你们啊,都走了,我还在这里呢
25. 也许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未尝试过。
26. 大爷也是,你别看现在穷得一钱不值,等有了一捆票子,上面印个省长什么的,搞不好还是我上你
27. 往大里说,你也不能算什么头等人物。
28.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29. 此外,阿Q还很健忘,受了欺辱,转眼就忘记了。他还常常爱欺辱比他更弱小的。
30.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变成了什么。
31.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32.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33.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华盖集忽然想到》那一条道:“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34. 那丫头虽然长得白净,却总有些扫把星的味儿。我阿Q从来不怕扫把星。
35.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6. 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37.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物博,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何异于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
38. 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
39. 鲁迅 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的 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
40.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这里我可以举出许多历史例子来:一代民族代表人受异族迫害之酷毒莫过于宋,而精神胜利法也以宋以后为盛。宋太宗是亲征辽人中了辽人的箭而崩的。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后,转徙沙漠中,极受人世不堪之苦。元朝杨琏真珈发掘南宋会稽诸陵,窃取珍宝。以诸帝后的骨殖,杂牛马骨筑白塔而埋之,并截取理宗顶骨为饮器。这对于中国民族侮辱真太大了,所以那时宋遗民莫不引为最切齿的深仇,最痛心的纪念,与元人几有不共戴天之概。但他们实在不能用实力来报复,只好先造一个“冬青树”的传说,后造一个元顺帝为宋末帝瀛国公血胤的传说来安慰自己。到了清初,则初叶诸帝几乎无一不出于汉种。故老相传顺治是关东猎人王某的儿子,系清太宗妃子与王某私通而生的。雍正是卫大胖子的儿子,清圣祖微行悦卫妾之貌迎入宫,而不知她已有了身孕。乾隆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乾隆南巡,驻跸陈家安澜园,得知其事,想恢复汉代衣冠,幸太后力阻不果。所以前人清宫词有“衣冠汉制终难复,空向安澜驻翠蕤”之句。想不到战国吕不韦以吕易嬴的故事,这时竟成这样广遍的复写。无论宫闱深秘,外人不易知闻,即以血统换易之巧而论,也太远于情理。但我们老祖宗为什么要造这种谣言呢。我想无非为了这种谣言一面既可以快意于异族统治者帷薄之羞,一面又可以自欺欺人地缓和自己失败的创痛而已。其情固有可原,其事则未免太可笑了吧!又如同治间清庭与英国争持一件什么国体问题,御史吴可读上疏,劝朝庭不必坚执,大意说外国人为夷狄之民与禽兽无别,我们人类和禽兽相争,胜固不足为荣,败亦不足为辱云云。又如樊增祥《彩云曲》叙及英后维多利亚有句道:“河上蛟龙尽外孙,虏中鹦鹉称天后。”这虽然故意拿国人所轻视的武则天来比她,但还可恕。到赛金花与英后合摄影片时,又道:“谁知坤媪河山貌,却与杨枝一例看。”以中国传统观念看来,则轻薄得实不成话。如果当时把这首诗翻译到英国去,无疑地要引起严重外交问题的。这些旧式文士在文字间讨人一点便宜,沾沾自得,以为足以洗涤丧师失地的耻辱而有余,而不知实际上已把中国民族的尊严丢尽。因为这与上文所引那些例子都属于最卑劣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41. 怕什么?大不了打一架。以我的体格,还怕打不过谁?
42. 阿Q最后会不会革命,在六十多年前,有人提出过看法。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一九二六年在当时的《文学周报》上发表文章说:“象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似乎连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写作时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郑先生的意思是说,阿Q要参加革命,和他本来的性格不一致了,和他的性格不相符了。鲁迅当即指出:“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也就是说,阿Q的革命是有阶级根源的,是必然的。
43. 人心肉长,再狠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候
44. 在漆黑一片的夜里,咬紧牙缝,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的心跳。
45. 阿Q的种种劣性都有其培育生长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时期,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陕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着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缩影。了解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阿Q给人们留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
46.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47. 当然,在阿Q身上也流露出了一点“亮色”,那就是,他和向往革命。这也是课本节选部分的内容。
48. 阿Q剧照(3张)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
49. 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与此同时,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阿Q面临着一切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虽然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我认为《阿Q正传》所映射出中国民族的多种劣根性和丑态,主要有下列数种:
50. 尽管自己没有家室,却有那么多“儿子”,而且能够毫不手软地打老子——自己,再说这些“儿子”没有让自己耗费一点心血就长这么大,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每念及于此,兴奋很快就湮没了伤痛。本来就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三顿无依,可是他偏偏又有赌博的嗜好。但是,十赌九输,每一次都让他很郁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终于时来运转,他大赢了一把,结果连本带赢的被人抢劫一空。失落沮丧之余,只能用“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自己是虫豸吧,还是忽忽不乐。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大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的方式自我开脱,让自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一个人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悲哀,值得同情。如果自己伤害自己,非但不感到可耻,反而获得快感,这就可恨了;而一个人如果麻木到完全失去知觉,自己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就失去大半,阿Q就用这种自轻自贱的方式消遣自己的生命和为人的尊严。因为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所以不自觉的就有了一丝优越感,而被赵太爷抽了大嘴巴,刚开始还愤愤地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可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自己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得意起来”,而且很快“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面对赵太爷的羞辱,阿Q非但没有怀恨在心,反而获得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因为“自被赵太爷打过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
51. 周作人提供了阿Q名称的另一个来源,他在《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号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樟寿,号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