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4:50 0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 不怨天,不尤人。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3. 放言可以信,而不华。
1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6. 不逢迎,不违人之心。
1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皆有耻。
2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1. “对孔子评价的名言”和“圣人之道,坚忍不拔!”都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德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句和思想,这些语句和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和德行,努力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更好的表现。
22.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 家,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我我一起来了解吧!
23.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24. 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25. 提倡礼与仁抚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6.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7.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8.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 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9.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 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30.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1.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2.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3. 美学 思想
34.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35.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