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4:02 0
揭秘:经络气血,养生之道——探寻中医的奥秘之源
1.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月亮的始生、月圆及无月亮的情况下,妇科疾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指出了忧思过度、悲哀太甚等情志因素均可导致月经不调、崩漏的发病,以上两段原文说明,同样是情志变化,可以引起不同的月经病,如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少、闭经,主要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因素,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的灵活应用。
3. 天之生物也,必先人而后有人子。
4. 《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内经》将子宫称为奇恒之腑,因为功能似脏,形体似腑,具有藏泄双重作用,如果胞宫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月经病和妊娠病的发生。
5. 很多人认为,过用就是“过度消耗”。但在我看来,这过度消耗的理解虽然没有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真正的“过用”,其实就是造成所谓的“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积聚”。
6. 饮食备于有余,则气溢,不得久矣。
7. 中医理论里,积聚至少可以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等很多种。而这些积滞,如果侵袭经络则经络瘀滞,如果侵袭血脉则血脉壅塞,侵袭五脏则五脏困顿。
8. 方寸是心,心是情感的载体。在忙碌和压力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自己身心的照顾。黄帝内经教导我们要和谐于天地之间,顺应自然的法则。好好调节自己的饮食和作息,保养自己的身体。只有心和身体都得到了充分的呵护,我们才能够健康地活到百岁。愿你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宁静,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享受生活的美好!
9.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指出了自然界气候改变对人体的影响,用寒暑变化解释月经病的病因,寒为阴邪,主收引,主凝滞,寒则经水凝泣,热则经水沸溢,如月经先期、崩漏多为血热,以虚证为主,功能性痛经以虚寒多见,这对后世医家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对于身体来说,“过用”所造成的积聚于糟粕,就如同“寇入家门”。想要身体 健康 ,必然需要荡涤体内的积聚;而想要清除体内的积聚,就必先“开门驱贼”——也就是健脾胃而和中焦,去积聚而厚肠胃。
11. 血者,人体之主也。
12. 经者,行也。脉者,脉搏也。
13. 归纳起来,内经的 养生 理论,无非3个主要的方面:
14. 《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15. 气行脉中,则血从之溢也。
16. 无论哪一种 养生 方式,我们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 健康 长寿。内经对于长寿的最基本论述,就是《上古天真大论》的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尽终其天年乃去。
17. 因此,我们说一个人是否 健康 ,最通畅的说法就是说他是否“神清气足”。即使他体格外形再如何强壮,如果“失神”,也无异于行尸走肉,何来 健康 可言?
18. 男子之气,从隐间至阳门,女子之气,从目系下,至阴交。
19.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答案。
20. 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之后,再结合情志上的“修炼”。诸如淡泊情志,避免大喜大悲。调摄心神,使神气内涵。这大致就是内经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了。
21.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它又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其中,《灵枢》基本以针灸经络相关知识为主,又被称之为“针经”。所以,实际上,在很多场合下说到的《黄帝内经》,更多时候指的就是《素问》。
22. 人之起居动静,皆生于肝。
23. 而在中医 养生 里,最高阶的 养生 方式,就是养足“精气神”、也就是养好身体的元气。而想要养足元气,也不得不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
24. 人之始生也,精与气相搏,乃能渐长也。
25. 脏腑之动,皆赖气之行也。
26. “凡医妇人,先须调经”“经脉不调,众疾生焉”,月经病在妇科病证中占有首要的地位。然而溯本求源,对于月经病诊治具有奠基作用的首推《黄帝内经》,现总结如下:
27. 血之质,荣华生肌肉也。
28. 生活中,当我们遭遇大的打击之后,会说“元气大伤”。实际上,这种元气大伤,有可能是脏腑机能的不足,也有可能是气血的虚耗,更有可能是情绪上的低沉。
29. 因此,月经病的产生,常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30. 人之脉动者,折曲而行于手中。
31. 读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整部《素问》里,真正涉及到现代人比较熟悉的内服方药很少。反而在针砭、外治方面、预防 养生 方面,却占有很大的篇幅,从而奠定、并搭建了传统 养生 的基本轮廓。
32.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很少有人能轻松回答出来。我们经常说到 养生 ,但如何去 养生 ,真的就是吃点什么、做点什么吗?即使如此,那么,为什么要吃某些药食、为什么要这么做?
33. 天地之间,其机务非常者邪门者,邪其有八,皆可使人死。
34. 七情之中尤以忧、怒、悲、恐影响较著,这些在《黄帝内经》中有较多论述。郁怒伤肝,肝气失于调畅而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等。忧思过度则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统血之脏,脾气耗损,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等。悲哀太甚则伤肺,肺主一身之气,气道不宣,血亦随之而不调畅,可致月经不调等病。
35. 体内的积聚、糟粕,如果长期盘踞而得不到清除,必将给脏腑、经络、气血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害。
36. 所谓外因,无非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类六*之邪。而所谓内因,则是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衡。于是,出现一些有害物质、甚至形态,从而影响到身体的 健康 。
37. 《素问·腹中论》中记载了妇科第一首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中乌贼骨为君,功能补肾固涩;芦茹又名茜草,主散恶血,又能生血通经;配雀卵补精血,鲍鱼汁益阴气、通血脉。开创了妇产科补肾活血的先河。全方通补兼施,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能治疗血枯精亏、崩漏带下、症瘕诸病证。
38. 如在调月经过程中,当“月生”之际,人的血气正处于由衰弱到旺盛的阶段,治疗上就应以培养充益气血精津为主,不可以乱用活血、散瘀、克伐之类的泻法;在月亮圆的“月满”之时,不可乱用补益药,应以通泻为主;当月郭全空之时,气血已衰,对于用攻伐、活血祛瘀之类的药物,应更为谨慎,故而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治疗,应考虑到月球对人体的影响。
39. 而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正就在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衡上。过度堆积的“过用”,会出现积聚,而过度消耗的“过用”,同样也会引起积聚。而且,先积聚而后生风。可以说,“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
40.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就是指“元气”的巨大创伤,所伤到的,就是精气神、尤其是里面的“神”。
41. 只有待积聚清除,然后才能缓慢调理脏腑,饮食调理,身体的 健康 才有可能实现。这就是和中的大致概念。
42. 《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论述了闭经的病因病理特点。
43. 中医将“精气神”视为三宝。概括起来,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元气”。
44. 因此,当天癸盈泌、冲任盛畅,则月经应时而至,并能受孕怀子;反之,天癸、冲任竭绝,则月经闭绝,亦不能受孕怀子。后世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为“月经之本”等认识,显然因此而来。
45. 而如何调理脾胃?从 养生 的角度看,“和中”就是最基本的法门。
46. 夫物居不穷,虽其小大异形,皆秉无穷之物也。
47.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48. 《灵枢·五音五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由于月经每月应时而泄、受孕怀子血聚养胎的特殊性,故而妇女血常不足。所谓“有余于气”,乃与“不足于血”相对而言,并非真正有余,气血互生互化,血亏日久必致气虚,细品经意,此旨在强调血常不足的特点。此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诸如“妇女以血为基本”、“女子以血为主”等说无不源于此。
49. 形而神俱者,谓之化。
50.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显然,女性月经的出现与闭绝,与天癸、冲任相关。盖天癸是促进性器官发育、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而“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51. 妇科疾病的病因除六*、七情外,还有体质虚弱或房事劳倦等诸多因素。后世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妇人门》论述经闭不行,引用《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语,指出“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行断绝不行……病名曰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对女子经漏,认为“皆为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此法今用治崩漏仍多取效。
52. 因此,归纳起来,内经的 养生 之道,无非就是上述3个方面:避免过用而内生积聚;养好脾胃,和中而坚固后天之本;调理阴阳而养好精气神。做到了上述3点, 健康 长寿也就在自己手上了。
53. 食欲始于内在,不得已于外物也。
54. 所以说,元气既是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源。虽然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却又是实际存在和可感知的。对我们的身体 健康 、生命寿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5. 人有阴阳,脉有小大。
56. 那么,您认为的“ 养生 ”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呢?
57. 安食凝神,勿劳多思,使志专一,乃能长久也。
58.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指出了月经病的发生与心、脾、肺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肺主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西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关,同时又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
59. 而养血调血和四物汤方成为妇科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剂也就理所当然,甚至有谓“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即使以“寒凉”著称的刘完素亦谓治妇科杂证当以四物为主,“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春防风四物、夏黄芩四物、秋门冬四物、冬桂枝四物,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
60. 形而神异者,谓之病。
61. 《黄帝内经》记载的月经病主要是闭经和崩漏,其中对闭经的论述较为丰富。后世医家将闭经分血枯与血隔两类,其源即在此,如肾风不月、二阳之病至不月、血枯经闭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等。对崩漏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妇女崩证的发病机理是阴虚则致阳气搏结而亢盛,血热妄行,即阴虚阳盛,阐述了阴虚至崩的情况。
62. 《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指出妇女某些病理特点是由生理功能决定的,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之一。月经、胎孕、产育、哺乳均以血为用,故易导致机体相对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病理特点。
6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64. 如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无非就是养好机体的精气神三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