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1:53 0
在古老的书卷中,修身养性之道,如春风化雨,悄然自显。
1.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2. 慎独是君子的必备品德。《郭店楚墓竹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行》论慎独说:“‘淑人君子,其义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 “能为一”即能为独,为一于道德,慎独于人性。
3.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
4. 慎独思想早见于先秦的《礼记·中庸》。《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 本文开篇引《大学》之言落于此处,欲先道出慎独思想的精髓所在。大学之道乃中华先民千载相传的人文灵魂,言尽了中国人千古不易的修身之理。慎独即是此大学之道在一己修身中的发用流行。慎独思想是对此大学之道的再度体认与个体践行。大学之道深蕴于慎独修身之中,亦将作为脉络贯穿于本文之中。也可说,本文深度解读慎独思想的背后,是对此大学之道的重读;研判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的背后是揭示此大学之道的永恒意义。
6. 四为细心。细心起自诚心,精诚所在,无微不至,人性大全,则心无不达,故能细心。《中庸》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微之中见心细、心诚,这是从修身之道的角度对细心的要求。
7. 慎独是通过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的方法使个体思想直接与社会要求同一,使个体思想支配下的行为自然达到社会的要求,从而既保证了个体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又使个体思想与个体行为保持了一致。这种一致性就表现在个体在独处时仍然保持着具有社会性的行为,也就是把社会性的行为变成了个体的日常行为、自然行为,而个体的思想则变成了社会性的思想,是对自我个体狭隘性的超越。
8.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9. 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慎独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性是人性的基本规定。”[2]慎独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个人独处自知的现实境遇与个人品行的外显流露。因为任何思想都来自实践,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3]慎独在实践中主要有如下表现:
10.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11. 思想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慎独思想则是中华先民在人类文化中所独有的人生智慧。慎独思想的文化解读必须从中国人的文化视角,从中国人独特的人文情怀出发,体认中国人的性命之情。
12.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13.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14.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南华经》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15.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
16.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17.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18.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 慎独就是主体自我追问所设置的客观情境与达到的主观状态,也是主体追问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境遇。慎独既是主体追问的实然状态,又是主体追问的必然状态。只有在慎独的状态中,主体才能真正发现真实自我,才会真正体会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21. 针对第二种冲突,需要个体慎守己德之可贵,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面对各种诱惑攻击,持守慎独之道的君子能坚持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保持自己的英雄本色。康德说令人惊异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是一个慎独者,屈原也是个慎独者,他们为了心中的道德操守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慎独者绝不意味着是殉道者,严格说殉道者并没有做到慎独的极至,没有准确持守中庸之道。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虽都做到了慎独,都被孟子称为圣人,但终不如孔子的“圣之时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可无不可”,却终不离人伦大道,这才是圣之大者,也是慎独的极至与妙境。
22.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23. 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历来就有性善与性恶之辨。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告子主性无善无恶论。但无论哪种主张与认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要通过人文教化达到或实现人的完美人性。无论哪种主张,都承认完美人性的存在,通过人文教养可以达到人性完美。而且,人性的完美不是乌托邦式的完美主义梦想,而是一种被许多圣人、仁者所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向所有人敞开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慎独修身达于人性的至善、至美。由此看来,所谓性善性恶之辨并不是根本矛盾的观点对立,只是不同学者文人为追求人性完善的方式方法所预设的理论前提,术不同而道则一。所谓“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24.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5.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26.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27. 一为小心。这是“慎”字的字面义。心谨为慎。就德性言,谨小慎微方能养其本心,不失本性。故刘备诫其子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就功业言,成败源于一线之间,得失存于一念之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生天地之间应该由小处着手,脚踏实地,戒慎于细微之处。
2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9. 养心莫善于寡欲,慎言莫善于简
30. 针对第一种冲突,需要个体真正体认与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这种对社会道德的体认过程就是慎独的过程,是自我教化、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依靠外在道德准则的强制与征服,并不依靠所谓“吃人礼教”的压迫来实现。慎独并不是强制自己接受某种社会道德,而是把社会道德体认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体认为被遮蔽的人之本性。反过来,慎独之行中一己之德的发用流行也就是社会道德的实现。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内在与外在达到完美的统一,一己之德已与天地之德一体相通,己德所到之处即是社会道德的达成。
31. 为人民服务
32. 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时它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更新、不断演进。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保持心灵的平静与纯净,从而修身养性,一直是引领我们家国风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让我们以古人的名言引领自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33.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4.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35.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36. 追问自我的前提是主体面对的自我必须是真实的。只有把真实自我“招唤”到主体面前,使真实自我与主体相对而立,主体才可能完全透视、评判、理解自我的一切。在主体审视自我的情境中,任何外来者的介入都可能使真实自我想到逃避、隐藏自己,从而使主体看不到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我就这样因为他者的在场而消失、迷失、丧失在主体追寻的视域中,所以,主体的自我追问需要绝对的“独”,而主体之“我”能否创造这种情境,能否使真实自我完全向主体敞开,则需要主体之“慎”。只有既“慎”且“独”,真实的自我才会从遮蔽走向解蔽,赤裸着来到主体面前,真正向主体言说,主体才会真正听到自我的心声,知道“我”脱去一切伪装后的本来面目,知道“我”有着一颗怎样柔弱的心,“我”的心向着自己,向着他人,向着世界,发出怎样的呼唤。可能在这一瞬间,“我”忽然了悟了,或突然顿悟了——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生命过程的意义何在——一切都澄明起来。因为真实的自我出现了,那曾经恍恍惚惚、暗昧不明的“赤子之心”一刹那清晰起来。“我”得到了,“我”得“道”了,“我”得到了真实自我,“我”得到了自我的一切。本来“我”是完善的,然而,纷繁的尘世使“我”失去了本心。“我”经由慎独又回到了自己,“我”又成为我,“我”又占有了我。“我”是真我,己是完己。
37. 强自卫者,非真强也;强敌制者,方为真强
38. 慎独反映的是在中华先民对自己、他人、以至宇宙人生的深刻了悟的基础上对一己存在的体认,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生存实践的总结。
39. 内在是人的本然状态,是个体的真实存在状态。但人是社会性存在,往往迫于社会性需要而掩盖自己的内在本质,造成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形成双重人格,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自己也承受着内外矛盾的情感冲突。
40.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也很值得注意。
41.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42. 四为自足。超越物质有限性,求得精神的充实,人性的完善,此为自足。“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8]自足意味着德性的完善,故能自我肯定,自我认可,达于自我实现之境。自足不是阿Q精神,不是自欺其人,而是在对自我能力与潜质的深刻认知、挖掘与展现的基础上对自我的完全接受,是精神和谐、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
43. 慎独范畴的内涵在“慎”与“独”二字之中,又超出“慎”与“独”二字之外。“慎独”联言,就具有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丰富意蕴与人生智慧。“《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3]我们不得不谦卑地说,无论用怎样的语言都无法言尽慎独所表达的深义,所谓“道可道,非常道”。[4]更何况我们根本没有古人的境界与修为,只能“强为之辞”。
4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慎独思想必然要经历从实践到思想,由思想到文本的形成过程。对慎独思想的文化解读则要逆其道而行,从文本到思想,再到实践。
46. 二为真己。此为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长而善消,人渐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9] “求其放心”即求其已失之心性,故“养心莫善于寡欲”。[10]
47.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48.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49. 慎独实现的是真实自我的完全独立,是真实自我的真正挺立,使“我”作为我而存在。“我”知道我存在,我是如此与众不同的存在者,是与他人相对而立的存在者。于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深刻涵义。“我”作为立人者必须是一个已立者,“我”的挺立可能得益于他人的支持,但首先是“我”已是一个能立者。如果“我”不能作为一个能立者而成为我,“我”又如何能以己的身份去立人呢?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我们相对而立,我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对中,“我”才成为我,成为有所立者。立人的过程即是立己,立己的过程也是立人。“立人”、“立己”中实现“我”之“独”——“独”立于人群中。而真实自我要站立于、实现于立人这一行为中,则需要“慎”。过一步即为“无我”,只为别人,没有自己。墨家“摩顶放踵兼利天下而为之”的精神虽然可贵,却失人情伦常之义,非能长久普世之道;退一步即成“唯我”,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则失人伦大道,与禽兽何异?故贵能中庸,取中道而行则无大过矣!以仁义行,自忠孝始,推己及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方为伦常之道,可持可久。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2]慎独之独是真我之独,不是“无我”之独,亦不是“唯我”之独。在人群大道中“我”拥有完全的、真实的自我。在自我独立中又蕴含着人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