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1:20 0
桃花绽放,正道生辉。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让我们一同探寻生活中的美好。
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3.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4.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5.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6.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7.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8. 桃花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在诗词歌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桃花的绚丽多彩和无穷魅力,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而桃花盛开的景象,更是让人感到人间瑰丽,充满活力。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桃花开放的季节中,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无穷的希望,走上生命之路的正道。也希望大家在遇到困境和苦难的时候,能够以桃花的精神为支持,破茧成蝶,绽放自己的人生。
9.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10. 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1.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12.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
13.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1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5. “桃花依旧笑春风。”
16. “依稀东篱护花,更有明星入眼来。”
17.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1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9. “桃花坞里桃花庵, 万物之盖,天地之根。”
20.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2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2. “桃花坞里桃花庵,沟水清,菜花香。”
23.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2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5.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26.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虚词,无实义。
27. “桃花扇底春风起,故人西辞黄鹤楼。”
28.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9.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0. 意思: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31.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32.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33. 对《国风·周南·桃夭》一诗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34.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35. 译文: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36.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7. 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38.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9. 译文: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40.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1. 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42.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43.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44.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45.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