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10:01 0
传承经典,演绎古今智慧——探寻文明之源,共赏智慧之光。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一火烧博望博 诸葛出道的第一战
3.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4.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5.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6. 诚 信
7. 47
8. 那么蜀汉方面是否在其他地方还有重兵呢?答案是没有:
9.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 五七擒七纵 为了平定中原无后果之忧 诸葛亲自带兵深如不毛之地平南方 为了使南方心悦诚服 七次捉放孟获,孟获深深的被诸葛征服,发誓南方永远不造反
12.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13.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4.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5.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6.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8.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1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0.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1. ·[诸葛亮传]>第六章 初出茅庐
2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23.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24.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25.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2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27.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28. 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29. ·[诸葛亮传]>第十七章 讨魏再上表
30.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31.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3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3.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34.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 6次都是失败 不过第一次形势较好 不过最差当然是最后一次 连 命都搭上了
35.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6. 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
37. 改 过
38. ·[诸葛亮传]>第十八章 造木牛流马
39.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