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08:33 0
1.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
2. "何处断尘忧,尘封爱恨恍如梦。"
3. 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4. ,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5. "尘埃拂要洁净心,扰已取虚名利。"
6. "何处怜尘世,青衫白发相思伤。"
7. 心里本来也就没有什么追求的,到哪里去惹得尘埃呢?
8. "尘埃弥漫扰心情,纷纷扰扰迷人心。"
9. "尘埃世界,纷纷扰扰。"
10. 上一句是“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出自唐朝僧人惠能的《菩提偈》。
11. "尘埃惹心忧,纷纷扰理智。"
12.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13.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14. "何处闲尘涤,世间尘不尘。"
15.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16. "何处痴牵绊,尘埃荆棘愁如线。"
17. "何处寻清风,尘埃掩人容。"
18. 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
19. "尘埃纷扰,烦恼长存。"
20. 尘埃惹尘埃,纷扰何处,这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和尘世生活的思考和反省。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摆脱功名利禄的迷扰,回归到自己真实的内心。
21.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22. "尘埃惹心绪,何处避免纷争。"
23. "尘埃满目扰清明,何处避尘恢复仁。"
24. 大乘佛教的“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其实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看来郭朋还需进一步破执。
25. 尘埃惹尘埃,纷扰何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纷扰所困扰,忙碌于尘世之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然而,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醒,就能够从尘埃中解脱出来,寻找到真正的回归之处。
26. 唐代惠能 《菩提偈》
27. 愿我们能够以平静的心态,超脱纷扰,守护内心的清澈,找到人生的真正归宿。
28. "何处惹尘埃,红尘滚滚几人回。"
29. 菩提本来就没有树,明镜也不是什么干净的台子。
30. "何处羁尘事,红尘多寂寥。"
31. 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郭朋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
32. "何处解尘缚,如梦当年难驻足。"
33. 何处惹尘埃的完整语句,是一个提醒我们要珍惜内心的清净和人生的本真的警示。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环境如何纷扰,我们都应该坚守内心的善良和真实,不为尘埃所惑。
34. "尘埃纷纷扰内心,何处安抚情感。"
35. "尘埃拂人心,扰乱思绪。"
36. "何处惹尘埃,生活如夜来。"
37.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38. 这首诗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9. 《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40. 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713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41. "何处是归程,尘埃不染真心。"
42.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43. "尘埃扰人心迷恋,无尘心事能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