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03:58 1
在这个充满欢笑与泪水的情感漩涡中,谁能解开那交织成网的谜团?
1. 9失眠的夜晚太漫长,终于等到了天明,又是新的一天。
2. 信手拈来的字句,有时刻画出一个又一个令人费解的心情谜题。
3. 由此可见, “观”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它是探索自我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径 。
4. 探索自我是一个了解未知的过程,不要当做一门学问或者知识来研究,否则会陷入到 “通过有限的思想把握无限的真理” 的悖论中,终究只能是缘木求鱼,一无所得。探索内心领域和学习技术知识是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事情,前者随时随地在发生,而且是利用全部感官全然地感知,这时头脑中的“知识”没有丝毫立足之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空和释放。而学习则恰恰相反,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深刻记忆的过程,之后再通过刻意练习对这些记忆进行反复提取。探索,可以认为是一种面向事实的学习,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了解,不带有任何成见和评价,随时随地随事实而动,真实地感知每个瞬间,不需要且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积累,也没有任何目的性,整个人内心是安静而又充满热情的。
5. 在心情的未解之谜中,我追寻着文字的力量,以期能够解开那些困扰的心结。
6. 心情是一扇敞开的窗,别人看得见窗外的景色,却难以理解窗内的心声。
7. 无法理解的心情句子,犹如迷雾中的隐形墙,一步之后,便陷入困扰之中。
8. 10她日以继夜地失眠她曾热切地爱她依然只是一个人。
9. 在心理世界,念头杂乱无章、瞬息万变,随时会跳出来干扰我们的思考和行为,而且一个念头蹦出来,就会牵扯很多其他的念头,构成了一张相互交织的网,很显然,线性语言根本无法把握。而头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终止混乱,通过建立目标,裁掉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剪断网络中节点,接下来,头脑再利用其理性思维,分析和梳理残存的那些念头,找到它们内在的逻辑和层次关系,使之变得有序和清晰,最后用线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10. 涉及“自我”的内容主题繁多,可以涵盖心理学中所有方面,把如此多的内容通过几篇文章呈现出来,必须找到切入点且有所侧重。从个人角度,我计划 先从自己最熟悉以及感悟最深的主题入手,逐步把读克的感悟、TFT讨论以及Sue带给我的启示整理成文 。在写作风格上,我将围绕这些主题,引用一些真实案例,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避免陷入枯燥的说教模式。同时,我会尽可能避开克经常使用的心理领域专有词汇,使没有接触过克的读者也能读懂,必须引用时我会做一些注释。文字方面,我尽量写的朴实平淡、通俗易懂,力求做到简单、直接,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我会尽己所能把晦涩难懂的内容表达得更直观些,使读者有画面感,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篇幅尽量简短,每个主题独立成章,遇到复杂话题再分章论述,如果主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会使用超链接引导读者阅读相关内容。
11. 通过Sue的耐心讲解,我对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困惑已久的问题得以释然。她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谦卑和智慧,什么是真正的爱、自由和慈悲,她的睿智、通达以及对内心世界乃至整个生命中的洞见让我深深震撼,她就像一个现实版的“克”,做着与克同样的事情,具有丝毫不逊色于克的洞察力。尽管如此,她一直不希望成为TFT的中心,并一再强调,任何形式的权威都将成为探索和学习障碍,独立是自我探索的核心品质之一。
12. 心情中的未解之谜,让我渴望寻找那个能够解答它的人。
13. 心情如水,时而湛蓝,时而狂澜,无法用几句话概括其中的复杂情绪。
14. 1失眠已泛滥成灾。最好把我憔悴死,这样不心烦。
15.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藏着的心情句子,需要用诗歌散文来释放。
16. 我无法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出所追求的东西----它可能超越了感官经验,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但我坚信它存在,从未停止追寻。
17. “自我”消失,真相会不约而至 。其实,那个真相一直存在着,只是由于受到观察者思想的蒙蔽了。因此, “观自在”也可以理解成为:观察自己在“无我”状态下,照见“自在” 。
18. 那么克究竟写了哪些方面内容呢?总体上讲,都是围绕着关于人类终极意义和具有普世意义的话题展开,诸如 “自我”“爱”“慈悲”“自由”“真理”等,克以超凡的洞察力赋予它们不同寻常的内涵,充满着智慧的表达。他还讲述了什么是真正质疑、觉察、冥想、学习、创造介绍了常见情绪的引发机制,如欲望、恐惧、焦虑、悲伤、抑郁……进而引导我们看清“自我”的本质,从不同角度看待 “自我”,包括心理时间、心理期待、思想、意识及意识内容、心理记忆、意象书中关于每个主题的论述都令人折服,值得深入品味。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克讲的内容,我理解是: 通过了解自我,实现内心彻底的解脱和自由,达到没有冲突的生活状态。
19. 没有人能完全体会到我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文字传达心情的涟漪。
20. 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他另外几本著作,书中涉及心理方面主题非常多,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但可以确定,克在书中没有任何结论性内容,也没有任何知识体系或者方法,内容大多是他和提问者之间的对话,之后被人整理并留存,这些谈话涉及到心理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蕴含了克对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洞察。此外,他有很多个人演说,也被整理成文章,其内容都是他亲见事实的直接呈现,而不是经过头脑分析和想象,这也是克的文章最可贵之处。因此会出现,不同人提出同一个问题,他会针对提问者不同给予不同的解答,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提出同一个问题,他的回答也不一样,他用用实践告诉大家,真相永远不会固着在某一个点,它是实时变化和流动的,只有随时保持敏锐的觉知才有可能捕捉到。
21. 看到这些,之前面临的写作困境便迎刃而解。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蚕茧而不是真丝衣服,把衣服论述得再细致也不能看到蚕茧的外观、结构、质地、属性以及形成过程。但可以通过观察样式各异的真丝衣服,回溯其制作过程,了解真丝面料的生产工艺,最终看到蚕茧的本来面目。因此,文章每次讨论的主题就像衣服,大家能直观地看到和感知,然后沿着外在的表象逐步追溯其产生原因,进而看到心理世界的反应过程以及内在机制。我们所关心的是蚕茧,至于从哪件衣服写起以及先后顺序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纠结各篇文章之间的顺序,也没必要刻意安排文章“主线”了 。
22. 我深知“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但仅仅知道这个道理丝毫不能减弱我对事情的执着,我对生活和工作有着各种诉求和欲望,它们不仅占据我大量时间,还吞噬着我的心灵。欲望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才能满足欲望或者让欲望消失?“我”的本质是什么?思想如何产生无数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令我满意的终极答案。
23. 生活是一堆乱糟糟的碎片,我试着拼凑,然而却无法将心情的句子串联起来。
24. 有时候,心情像一本无字故事,只有真正靠近的人才能懂得读懂其中的意境。
25. 他的书在很多方面颠覆了常人的认知,重新阐明完整、自由、独立的内涵,也道出了生而为人的独特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克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自我”,深刻而清晰,解释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辨析了生命中真实和虚幻的区别。克的语言简单平实,没有丝毫神秘主义色彩,非常纯粹、真切,带给我极其美妙的阅读体验。
26. 举个例子,我们在阅读时,往往被作者引用的名人名言或经典句子所吸引,进而触动内心,产生共鸣和强烈认同感。这一点,恰恰要警觉,审慎地看待那些句子的内涵以及它们对内心产生的影响,这个过程就能发现自我,了解自我。 质疑,一直被认为是自我探索中最宝贵的品质 ,它能够主动地带领我们探索内心世界的本质和真相。因此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不要对文章内容轻易地认同,也不要带着既有观点、观念去反驳,而要从最真实的现状出发,重新审视你真正关心的主题。
27. 11每晚都在为你失眠,什么时候也能换你为我失眠一次。
28. 那么,除了激发大家对探索的热爱,文章还能带给大家其他价值吗?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 帮助大家建立起质疑的习惯,培养形成独立探索的精神 。探索中的质疑不是简单地反对或驳斥,它不是认同的对立面,真正的质疑意味着对事实真切地看到,对真相彻底地领悟,而不是基于头脑去认同、分析、想象或者推理,得出一些正确的结论或观点,也不是通过否定旧观点去建立新观点。 我们需要质疑整个思考过程及机制,而不是单纯地质疑结论本身 。关于质疑,克曾写过一本书,名叫《质疑克里希那穆提》,目的就是提醒人们不要相信任何权威,包括他本人。对于他的书,不要当做知识去读,更不要形成固定的结论和方法,要始终抱持怀疑的态度去看。
29. 2据说,如果你失眠了,是因为你出现在另一个人的梦境里。
30. 之所以写“自我探索”方面的文章,源于自己长期对生命各种现象的好奇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前者使我满怀热情地探索内心世界的浩瀚之美,后者让我渴望找到生命的羁绊,两者一正一反,一内一外。我认为了解自我、感知生命、探索意识领域真相是一件重要和极具普世价值的事情,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自由,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追逐的“名、利、情、权”,值得为它付出时间和精力。
31. 因此,这个系列文章很多内容都在观“不自在”,看到局限和束缚的根源,找到真正破坏自由的元凶。那么,观“不自在”和“探索自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很简单, 因为“自我”就是阻碍生命自由的元凶,就是“不自在”。
32. 此外,全然是一种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彻底融合的状态,没有分离和对立,也就是所谓 “观者即所观”“物我合一” 的境界,无论是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还是对内心世界的观察,都与被观察物融成一体。只有让身心全部沉浸于所观察对象之中,和被观察对象直接产生融入和连接,才有可能切实理解和体验所观之物,呈现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
33. 心情的未解之谜是没有终点的旅程,只能靠坚韧的笔尖与灵感相伴。
34. 心情的未解之谜,只有在细雨微风中沉思,才能逐渐抚摸到其中的线索。
35. 同样,读者也不必纠结各篇文章中主题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别把关注点放在真丝衣服上一样,而是如何透过衣服看到蚕茧。最终你会惊讶的发现,千差万别的衣服背后,其实都由同一质地的蚕茧制作, 那个蚕茧便是“自我” 。仅仅懂得道理没用,因为每个人的衣服不同,制作过程也不同,只有亲自看清自己那件衣服,才是真正的探索和了解。
36. 8一个人的失眠,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想念。
37. 克的书从形式上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其演讲,另一类是他在不同场合与来访者的对话,这些内容被整理发表,基本是真实场景的记录。我刚开始读克的书,最大的感触是“结构松散”,克会把不同主题内容集中在同一本书中,各个章节之间貌似独立,却又有所关联,主题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会涉及到多个主题,完全不像一个整体。后来得知,克讲话的内容都是他边看边讲,即兴组织语言,而没有经过头脑的整理和深思熟虑。
38. 克正是凭借质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勇气,否定了一切宗教所倡导的修行方法,否定了一切结论和具有刻板性质的知识,甚至否定了被现代人奉为信仰的科学。他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智慧的话,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 ,而否定的过程就是从“质疑”开始。他通过质疑,深刻地揭示了“自我”的虚假性,否定心理领域产生的所有意识内容,进而否定了 “自我”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质疑过程不仅是个否定的过程,更是看清真相的过程, 而看清,意味着清空 。引用禅宗经常使用的“以绳为蛇”的比喻:一个人在封闭的房间里误把一根绳子看作蛇,内心无比紧张和恐惧,无论怎样自我安慰和劝解都无济于事。但当他鼓足勇气走近“蛇”,发现它只是绳子时,恐惧感瞬间消失。由此可见, 看清事实胜过使用任何形式的说服 。
39. 从观察“自我”入手,看到世间万物本然的样子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那种境界就是生命本有的“自在” 。
40. 在探索过程中,我一边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解决困惑的方法,一边经历着生活中各种的挫折与浮沉,无论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还是讳莫如深的内心,让我深感自身的渺小和力不从心,找不到打开心锁的钥匙。每次探索,自信满满,却都无疾而终,仿佛一滴水被投入无边无际的海洋,无声无息。但我不甘心稀里糊涂地生活,始终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去寻找心中的答案。
41. 我的文章至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并不是谦辞,一方面,由于本人对“自我”觉知的深度不够,具有明显认知局限,因此文章内容中会有大量“自我”的痕迹,也就是偏见或错误,这一点,尤请读者认真审视,千万不要轻易地认同。另一方面,探索自我需要踏踏实实践行,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投机取巧,只有透过自己去观察,才有可能真正了解那些主题,关于自我的真知灼见永远不要奢望别人能够给予,它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42. 写这个系列的文章, 我最大的心愿是唤醒读者探索自我的热情 ,希望读者去关注那些影响每个人生命质量且生死攸关的问题,诸如“自我”“恐惧”“情绪”“欲望”“焦虑”“成长”“自由”等等,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多数人面对这些问题或纠结、或困惑、或矛盾、或逃避、或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却都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被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困扰。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这些主题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探索的兴趣,燃起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43. 没有人能理解所有我说过的话,所有我没说的话更加无从理解。
44. “自在”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自由、自在”,是一种发自内心舒适的心理状态或生活状态。对个体生命来说, 自在是内心世界的无拘束、无方向、无选择 。对于宏观生命来说,包括花鸟鱼虫、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所有个体在内,它们构筑了一个更为广阔、浩瀚的生命,这个巨大的生命体中存在着人类头脑所不能理解的秩序, 而这个秩序就是自在 。它弥散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和每一个微观个体之中,蕴含着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和慈悲,具有深不可测的智慧。
45. 我曾尝试把克著作中常用的概念、重点词汇以及关键性的事实描述做个梳理,并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尝试使用各种文档编辑工具之后,最终发现它们关系错综复杂,就是一张盘根错节的网。那一刻,我突然领悟,克似乎从来就没奢望用线性语言把无限、未知、浩瀚的生命真相表达出来,它用这种“散乱”结构告诉读者 “所有的已知都是局限。” 即:任何的方法和知识,包括科学在内,都是有限和局限的。当然,文字也不例外。
46. “全然”意味着完整 ,就是调动身体所有感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等共同感知,感知对象既包括身体反应,也包括内在感受,这是一个完整、全身心的感知过程,比单纯用眼睛看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用单一感官获取信息,会让整个探索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很显然,观察结果没有任何价值。
47. 你可以听到我说的话,但不一定能听见我隐藏在心情句子中的心跳声。
48. 心情未解之谜,常常让我陷入深思,寻找答案的道路在迷雾中迤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