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8 02:05 0
1. 以“极普通”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伟大就寓于平凡之中。这里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2. 这个句子的主要特点是意思一句句加深,语气一步步高昂,作者采用层递手法,着力写白杨顽强向上生长发展;它越是向上生长,越冒风险;越险,它却越向上。“哪怕”句是表示无条件的条件句,采用这种方式,更能体现白杨不讲条件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
3.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4. "觅知己,同行归路。白杨伴你,岂怕风流。"
5. 这里用了三个程度不同的关联词把三个句子变得曲屈波折,好像第一句是强调,中间一句是补充,而最后一句显得特别强调。作者采用婉宕修辞手法,使句子的气势一低一高,由低显示高;一张一弛,由缓和反衬高昂,用中间突出两头。这样的句子,把白杨的品格,按照主次轻重,异常分明地表达了出来。
6. 这儿一问一答。这样的设问,使答句词气显得肯定、郑重。一个长句之后一个短句,使短句表达得紧凑有力。答句采用“是……的”句式,完全是为了强调。句子里的“是”借用判断形式表示肯定,加强语气,它并不和后面的“的”组成“的”字结构,而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这种排列,从数量上看,是一种递减,而白杨的形象从群象到个别,却逐步清晰高大。数量上的收缩,又是为了放纵,当我们读到“傲然地耸立”的时侯,就有奇峰突起之感。加上恰如其分的比喻,由表及里地显示了白杨的勃勃英姿;再用“恹恹欲睡的情绪”作反衬——所有这些,都突出了使人“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原因。
7. 对白杨外形的具体描述,突出强调它的“力争上游”和“倔强挺立”,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是为了借物咏人,也为下面一层点明白杨的象征意义打基础。
8.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重点在复杂的定语,它生动描绘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9. "你是一树一世界,我是一叶一追寻。"
10. 用肯定的判断句“是……的”,加强语气,全句直抒情怀,明确指出白杨的不平凡是作者赞美的宗旨。
1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白杨树上鸟儿飞,把希望插满天空里。"
13.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14. 作者所以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目的是加强借物咏人的语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5. 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挺拔”,实际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16. 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正面点明了主题。两个“相似”是排比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有变化,与文中感情的波澜相适应。文章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与开头形成呼应。作者所描述的白杨树的意义,由于抒情性的议论的点染
17. "犹抱琵琶半遮面,半诉私情难续写。"
18. "飒飒秋风愁杀人,碧天如水似无边。"
19.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21. “猛抬眼”,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突然出现了。“我”的情绪由“恹恹欲睡”到“惊奇”的一叫,文章由低潮转向高潮,眼前的景色由“单调 ”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将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但又不直接指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起了渲染作用。又用问答句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里“像哨兵”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2.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和其他树种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23.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24.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恶谁。"
25. 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的作用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
26.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27.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
28. "白杨挺拔,把美好撒满天地。"
29. 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
30.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31.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2. 接连四个“难道”的反问句,像剥笋似的一层深似一层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人深思人和白杨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3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4.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35. 字数:由第11个字,到第60个字。配合“只……只……”,“至少”,“竟一点也不”,“不更远一点”等词语力度逐渐加大!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清楚明确,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抗日军民。
36.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37. 作者,在第6小节中用否定句式:“决不是平凡的树”情不自禁地进一步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比第4小节的语气更进了一层。
38. "追寻流年,世界正是白杨的出类拔萃。"
39. 这个长句,开头有三个短句——第一个短句写色彩,第二个短句写宽广,第三个短句写平坦。把看到的自然界的特点,笔姿凝炼的反映出来,如见其形。接着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把主观的感觉写出来,再由主观上的感觉反衬高原的广阔,句子参差,对比鲜明,显得特别灵活。宽广的黄土高原逼真地显现在眼前。
40. "白杨随风摇曳,如初恋的双眸,始终挥之不去。"
4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2. 作者用倒装的因果句说明赞美白杨“不平凡”的原因,点明白杨的象征意义,把抒情推向高潮。
43. 用“极普通”和“不平凡”相对比用肯定的判断句加转折词把“极普通”与“不平凡”辩证地统一在白杨树身上,加深了对白杨树赞美之情。对全篇来说起了定下基调,领起全文的作用。
44. 这句句子,先是正面说,正说不够,再反过来说,修辞上属对比反衬。写上“没有”斜生,从逻辑上讲排除一种不可能性。排除甲,就是加强乙,“没有斜生”到“没有倒垂”,程度加深,排除力量加强,因而反衬力量也就更强,句子表达得更有力量。
45. 两个“相似”是排比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于变化,与感情的波澜起伏相适应。
46. "千年白杨如水,借夜色复翻译。"
47. "绿叶繁华凋谢后,活着的痕迹便是寂寞。"
48. 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连贯有力,赞美之情到这里发展到顶点,这里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49. 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50. 白杨礼赞欲扬先抑的句子,通过对白杨的歌颂,表达出扬长避短的人生智慧。白杨树,虽经历风雨洗礼,但仍然挺拔向上。它犹如我们的内心,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要学会韧性和坚韧,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以此扬长避短,不停地进步。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以白杨为榜样,坚持努力,追求进步,勇往直前。生命的旅途中,困难和挫折不可避免,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努力,就能战胜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51. "白杨如玉,秋风彰彼。"
5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3. “也是直挺秀颀的”这是从外表上和白杨作比较说的。我们可以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为这样的转折复句:“虽然楠木的外形和白杨一样,‘也是直挺秀颀的’,可是……”作者把前一分句明写,后一分句却略去不写,让读者去思考,体会蕴含在前一分句中的丰富的含意。作者要表达和强调的正是后一分句的意思。这一意思一方面说明了白杨不但“直挺秀颀”,而且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它“极易生长”、“极常见”、“极普通”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着木材,劳动人民喜爱它。可见“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一句,明写两种树的“形似”,暗写两种树的“神异”。写“形似”是为了突出“神异”。这括号中的一句对楠木来说是形褒神贬,明扬实抑,对白杨来说,则是一种侧面烘托,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性格和精神。另一方面,用“也”这个副词构成“也是直挺秀颀的”句子,说明二者外形虽然相同,内质却迥然有异,表示了对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讽刺
54. “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55. 将白杨和楠木对比。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与开头呼应。最后“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是用词气高昂的祈使句来“高声赞美”白杨,立场鲜明,感情十分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