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7 06:09 0
心领神会,行即道成,知行合一,智慧人生。
1. 今天给各位分享王守仁的名言的句子,其中也会对王守仁的名言警句哲学进行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了您的需求,别忘了多多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2. 本文目录一览:
3. 王守仁的诗词名句有哪些2、王守仁经典语录3、心学学派创始人是谁?他的著作名言是什么?
4. 王守仁名言名句5、王守仁名句6、王阳明的名言
5. 王阳明的诗词名篇及赏析汇总如下
6. 《蔽月山房》中答
7.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8.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9. 山离我近,月亮离我远,于是觉得山比月大。
10.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界足够宽广,他就会发现,和山相比,其实月亮更庞大。
11. 眼睛、耳朵都会欺骗你,要想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是很难的。
12. 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就得“眼大如天”,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想。
13. 站得更高,思想的层次越高,才越不会被眼前的事情蒙蔽。
14. 《王门四句教》
15.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16. 知善闹拍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 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液培羡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18. 但是,人要吃粮食,自然希望庄稼长的好,于是就有了善恶之分,铲除杂草,呵护庄稼。
19. 我们天生看到别人恃强凌弱就会义愤填膺,这份天然的、自动产生的念头就是我们的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判断,却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20. 但是人内心的良知总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被贪念、欲望遮蔽,被社会的风气带偏。所以,要付诸实践,格物致知。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常在事上磨炼,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21. 《答人问道》
22.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23.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24. 人间难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修行。
25. 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26. “饥来吃饭倦来眠”来源于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有云“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27.
28.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29.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埋猛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30.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1.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32. “旅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33. “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3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拆液喊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5.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36.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37. 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38.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39. 中华文化博消顷大精深,从古至今在中华文明中出现了各个学派,每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色。其中不乏一些很多人人都知道的学派,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学派,很少人会了解到,就比如心学学派。心学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王守仁,说起王守仁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说起王阳明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了,其实王守仁就是王阳明。正是王守仁创建了心学学派,并且留下了诸多名言。
40. 第一,王守仁一心发展心学,使心学成为明朝的主流学说之一。
41. 王守仁就是王阳明,他出生于公元1472年,世人都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的一生看过很多的事情,可以用博文多时来形容了,而且他的著作也是非常繁多的,是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一生中最有名的成就就是心学了,在学习方面他一直继承和发展心学,使心学成为了当时明朝的主流学说之一。
42. 第二,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是当时王守仁去江西剿灭土匪虚樱时,在和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所写的句子。他的意思是要告诉弟子,他此番前去剿匪要镇压当地的土匪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想要从根本上纠正土匪以及当地百姓的思想却是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已经长时间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很难根除。换而言之,也就是说要改变一个人必须要从他的内心开始改变,否则其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明朝那个历史年代,王守仁能够有这样的认知,可以说是非常前卫的。
44. 第三,名言二“心即理也”。
45. 这句名言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其实它主要强调的是物体和自身要融为一体,外物拿誉陆和自身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王守仁认为认识外物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而每个人的内心则是判断事物存在的中介,如果能够将内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话,那么就可以做到物我合一。也就是说,如果将内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我们就可以洞察一切事物了。
46. 王守仁名言名句
47.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世腔,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8.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9.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0.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1.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52.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53.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54.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55.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56.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57.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58.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9.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6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61.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2.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64.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65.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66.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7. 为学大病在好名。
68.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9.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0.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搜谨衫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1.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72. 关于温世仁名言名句
73. 我们同时爱上了这个男人,却发现爱这种东西,根本无法分享。 ----温世仁《秦时明月》
74.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温世仁《秦时明月》
75. 灵衣玉佩,一阴一阳,罗生堂下,秋兰长生 ----温世仁《秦时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