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动静之间,美不胜收。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5-12 06:52 0


在喧嚣的都市中,静默的角落里,美,从未逊色于繁华。

1. 好的诗,意在言外;好的画,意在画外。——朱丹《谈中国画的传统》

2. 诗是理想的美的表达方式。——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

3. 阅读赋予我们知识,朗诵赋予我们的却是汉语言的韵律之美。那不一定是正襟危坐的字斟句酌,它同样可以是闲适自在的、信马由缰的、妙趣横生的。——叶萱《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

4. 诗歌的美,也许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句子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或者说这种格式,使得其中的每个句子都增添了某种它本身所不具有的韵味。这是距离产生美的又一印证。——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你在吟你的诗篇,声音像山谷里流淌的清泉,清亮而又幽远,又像飘忽在夜空中的小提琴,优雅的旋律里不时闪出金属的音响。——赵丽宏《诗魂》

6. 诗的内在和谐是通过联想来传达的。——泰戈尔

7. 字句如鱼沉,修辞如雁落。——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8. 清浅的句子,在这个夏天读起来,唇齿留香。——《意林》

9. 我觉得诗歌比较本质的一点就是能够用最抽象的语言来表达人内心最细微的情绪。还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复杂的情感。——陈丹青《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10.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朱光潜《无言之美》

11. 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艾青《诗论》

12. 句子华美透明到竟像是沾着月光下的江水写成的。——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13. 诗歌是为达到一种审美目的,而用有效的审美形式,来表示内心或外界现象的语言的表现。——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14. 诗意是真实的,就是一个人观察到了别人观察不到的。诗意是值得回味的。诗意是人心或自然中的美。——王小妮《看看这世界》

15. 最好的句子,就是你心中那句找不到最高级词汇表达的话。——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16. 轻柔的谈吐心似高山流水。——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17. 只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引导听者灵魂到诗的境界。——贺拉斯《诗艺》

18. 在诗的各种意境之中,我自己总觉得“平实”、“含蓄”、“淡远”的境界是最经得起咀嚼欣赏的。“平实”只是说平平常常的老实话,“含蓄”只是说话留一点余味,“淡远”只是不说过火的话,不说“浓得化不开”的话,只疏疏淡淡画几笔。——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

19. 若诗自是文字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映影。——钱锺书《谈艺录》

20. 文学作品的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富有表现力的、准确和精炼的,然后可以传达作者所欲传达的思想情绪,然后可以构成鲜明的形象。——茅盾

21. 文之词达,诗之词婉

22.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3. 诗言志,歌永言

24. 诗贵情思而轻事实

25. 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话是谚语

26. 长一句,短一句

27.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28. 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29. 白能丝,可读诗

30. 花且念道白——句句好听

31. 文鮆鸣,美玉生

32. 能赋能诗阳休之

33. 画不徒画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34. 人美美的是灵魂,鸟美美的是羽毛

35. 日移花色异,风散水文长

36.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37. 春天河边——富有诗意

38. 诗品出于人品

39. 纱帽底下好题诗

40.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41. 说到化动为静,运用得最出色的还是中唐诗人李贺,这位仅活了25岁的天才诗人,不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化静为动,甚至连诗歌的节奏意象都呈跳跃式,如这首《雁门太守行》:

42. 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敌兵压境,雁门太守坚守危城;有人说是雁门太守率兵平定藩镇;有人说是官军围城,有人说是驰援奇袭;有人说是描述战斗过程,有人说是描绘激战情状。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歧义,主要就是由于它才采用跳跃式结构:几乎每句就是一个片段、一个场面,而且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也无叙述类的过度。有的批评家将此解释为西方印象派的写法,有的批评家则为此取了个中国特色名字印象连缀方式。无论何种名称,其主要特色就是画面之间的跳跃,结构上极富动态感,强调片段的视觉印象。再加上画面色彩极为浓重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这就给读者留下更深的视觉印象。

43. 李贺不愧为一个鬼才,他不但写人能化静为动,极富动态感,就是写鬼、写神也是如此,熟悉中国古典诗词的人一定会知道他的那首《金铜仙人辞汉歌》:

44. 李贺虽是唐王室的宗支,但家道早已中落。他虽夙有大志,但因避父亲名讳,无法参加进士考试,断了仕进之路。只是靠宗亲关系,才得到奉礼郎这个管理宗庙祭祀的从九品的卑微职务,以此来养家活口。与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壮志相比,内心的痛苦和委屈是自不待言的。到二十三岁时,就连这点与朝廷的联系也要失去。据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推测:此诗约写于元和八年(

45. ,是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长安返回洛阳时所作。诗人借当年金铜仙人不愿离开长安宗庙而赴洛阳的传说,来表现自己这位宗子的去国之悲。诗的主调低沉忧伤,诗的色彩灰暗幽冷,但诗中却充满动态感,诗人以化静为动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宗子去国的悲愤以及内心的躁动不安。这在环境的描绘、人物形象勾勒和内心世界的刻画上无不表现出来。汉武帝求长生,一直是李贺嘲弄的对象,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马诗》);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苦昼短》)。但在这首诗中,虽然仍在嘲弄这位求长生的君主只不过像秋风之中的匆匆过客,但却是个躁动不安的灵魂:白天看来。茂陵和其它的荒冢一样悄然无声,但一到夜晚,却战马嘶鸣,载着这位一代英杰在咆哮,在追寻。夜闻马嘶晓无迹虽仅仅七字,由于充满强烈的动态感,将汉武帝这个已经逝去的英魂从内心到外在动作都刻画的栩栩如生。金铜仙人的形象更是充满动态感。据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指魏明帝,引者注)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隐去金铜仙人因过重不便迁徙而留在霸城这段史实,想象他离开故国前往洛阳一路上的情形:魏官牵车指千里是强调离开故国的被迫和无奈,东关酸风射眸子是道出内心的悲凉和凄婉。酸风不仅是形容关东霜风凄紧,让铜人眼睛发酸,也暗含内心凄楚之意。诗人不仅用酸风和射这两个动态感异常强烈的词汇来化静为动,而且用拟人手法让无生命的铜人带有人的感受和心理,让画面和内涵都富有动态感。另外,诗人在描绘之中还不断地变换角度:魏官牵车指千里是写客体,突出铜人东迁的被迫和无奈;空将汉月出宫门则转写主体,突出故国的荒凉和空无,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已逝去,这是想象之中铜人对故国的感受,也是诗人这位宗子去国时的感受;用铅水来表现内心的沉重和对君主的深刻思念,恐怕只有这位诗鬼才能想象得出。泪水像铅水一样匝地有声,就不止是有动作而且有声响了。这种动态感,也不仅表现在武帝的行迹、铜人的表情和心理,还反映在诗人对铜人被迁洛阳一路上环境的描绘上。衰兰送客意在表现环境的凄婉和忧伤,月荒凉更给人天荒地老的亘古感受,渭城已远波声小更是用距离和声音给人渐行渐远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这都是化静为动手法的运用。

46. 《金铜仙人辞汉歌》写的是神,他的另一首诗《苏小小墓》表现的却是鬼,这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同样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47.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48. 诗中的兰花在哭泣,蜡烛发出幽冷的寒光,风吹着秋雨洒遍西陵,不仅富有动态感,而且将无生命的自然改造成富有人的情感和生命:风作衣裳,水为佩玉,油壁车更是朝夕相伴,让苏小小这位才女的冤魂以风为衣、以水为佩,乘着油壁车、驾着青骢马,在风雨的陪伴下,在西陵下的松林里、草茵上来回游荡,倾诉作自己一生的哀怨和不平。只要比较一下南朝乐府中同题材的《苏小小歌》,我们就会感受到李贺笔下的这首诗作想象力何等丰富,动态感何等强烈:

49. 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50. 这首南朝乐府中并无环境描摹和象征着死亡的种种物象,西陵下的凄风苦雨、如啼眼的幽兰和不堪剪的烟花,以及鬼物象征的冷翠烛都是李贺的进一步想象并加以动画,西陵松柏下也细化为草如茵,松如盖,我乘油壁车之外又增加了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等准备赴约的动态情节。

51. 看到一句话“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有念头的时候就去动,自然找活干,动中念头少了,想静下来,就去安静下来。于这动静之间去体悟,直到静中念头动了,也能够自然地静下来,动中也能内心宁静。”突然发现,这和之前学茶实践的有些相像。

52. 那时,对于书本上的知识,都不过是死学罢了。唐代刘贞亮的《饮茶十德》中的十德是有疑问的,“以茶可行道?”那,什么是道?规律,法则……中国的茶道能否复兴?其实作为茶学专业的同学,是很羞愧的,因为同是一样的起点,与其他同学相比,我真的是太弱了!他们喝茶后知道那个茶滋味香气是什么样,且可大概描述出来。可我就是不行。对于他们所说的味道,真的无法产生共鸣。虽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但还是感觉他们很厉害的样子呀!这或许和我的五感有关吧。嗅觉,味觉,天生迟钝。

53. 对于老师所说的方法,也是尽量实践。笨鸟先飞,也得多飞。校园里的花开了,闻闻花香,仔细感受。和同学舍友朋友吃饭,好好感受菜的味道以及其带来的感觉。好茶坏茶,一并收了。回去后再自己一个人好好喝,好好感受,差不多是每天一泡。听到的言论,睡不着就去查,去看,慢慢回想老师上课的内容。后来终于有些感悟了,在某个时候竟进入了无我之境。还为此写了词,那是因为当时正学着作词。空间里,新浪微博都发了。如今,跑出去找工作,竟然发现很多人都在追求“无我”。

54. 在实践中,一直都在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也明白了许多。喝茶许久,不敢说身带茶香,但整个人到是安静了许多,也大概能“任性自然”了。这,或许就是因为能动能静吧。

55. PS:笔者的茶之动就是泡茶时一心泡茶,全无杂念;静嘛,就是亲自慢慢洗茶具后的发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