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2 03:38 3
秋意渐浓,古都的秋风拂过,吹散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丝丝凉意。漫步在这条熟悉的小巷,两旁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1.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桑妮《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3. 秋后的枫叶——红得很
4. 7复沓跌宕手法。读过《故都的秋》,难免有这种感觉:这是诗式的散文,还是散文式的诗其实,作者是饱含诗情写散文的。我们读这篇写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种情深意切的快感,这不正是“诗”的功力吗作者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无论礼赞或哀怜,无论热烈或悲凉,我们总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这种表达效果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复沓跌宕手法的运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虽渊源流长,但用在现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处,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如,对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这个抽象的“触觉”,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述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透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与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结构上采取了叙述描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透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5. 唯独秋天总是那么让人死心塌地地喜爱,它可以惹得芸芸众生都来感伤,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别离。——白落梅《一剪宋朝的时光》
6. 5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7.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8. 6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9. 秋去东来——年年都一样
10.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11.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12. 第六字都是仄声,音调就没有变化。误读为一层秋雨一层凉,第
13.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4. 走进秋天,我可以感受到凋零走进黄昏,我可以感受到朦胧当我走进你,却什么也说不清心里想着月季,眼睛却望着无形的风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那是一份思念很浓很浓。——汪国真《原来那是一份思念》
15.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①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①着:zhu,穿,也写作著。)
16. 8秋园小景:在北国,秋天的夜似乎比秋天的白日来得更清,来得更静,来得更悲凉,那高挂的残月,纷飞的芦花,飘荡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合着潭柘寺那清越的钟声,更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幅秋夜小景的色调是素淡的,组合在一齐,展现出很强的立体感。整幅画,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尤其是那秋风里的钟声,隐隐约约,大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魅力。
17. 第九章家园秋天的灵魂啊你忧郁你美好你孤独而善良。——海子《土地》
18.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9. 如果春是桃花的美,那么秋便是落叶的醉。——沧海·镜《清河公主·洙宛传》
20. 秋天,这秋天林徽因。——林徽因《大公报·文艺副刊》
21. 西风扫落叶——秋了秋去冬来
22. 秋天,仿佛春天的秋天。——沈从文《如蕤》
23. 秋天的知了——尽会噪
24. 秋色萧索又萧索,春光烂漫又烂漫。——汪国真《日子》
25. 秋天落叶——自然而然
26. 秋后的甘草——甜秋子
27. 秋的静美,原是万物之凋零的凄,是红尘中深深思念的浓,是那一抹长空里留下的叹,是月下风光的楚楚。——夏日繁多《落叶浮尘,一场风花雪月》
28.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29.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简媜《水问》
30. 晚秋的蟠蝶——看你还能叫几天
31.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下文的领起句,奇有味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近于口语的排比诗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津津乐道的赞美之情。]
32.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33.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34. 她是一个秋天的童话。——浮生《最难消受美人恩》
35. 春天河边——富有诗意
36.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①,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①平平仄仄起来:意即推敲起字的韵律来。汉字读音有四声,古代将平声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仄声;现代将阴平、阳平合称平声,上声、去声合称仄声。入声字已分别并入四声之中。)[这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第四幅故都秋景图:雨后斜桥。忽而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太阳又露出脸来,一句一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一层秋雨一层凉,写出了北国的秋雨也就更像秋雨。然而,作者的重心不在雨,而在雨后斜桥的都市闲人。作者描写了他们的着装、行动、说话的语调,表现他们的悠闲。作者还这样描写他们的语言: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为什么特别突出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目的在于渲染清、静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越发显得空寂,这样也就越能表现都市闲人的悠闲自得。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作者又为什么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原来古人写诗讲究平仄相间,使句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美。这个句子的标准读法是一阵秋雨一阵凉,结果第
37. “我最后想,其实秋天不是秋天,秋天是夏天努力地进行着停止的那段时光吧?”夏天是多么的炽热,像野兽一样充满着停不下来的能量,而那盈盈洒洒满目金黄的秋,是理智地将这炽热的能量冷却的季节吧。热情之后的思念亦是如此,然而我的心情没能跟上秋天的脚步,及时冷却下来。——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38. 1“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39. 秋后的树叶——黄了、归根了、没几天晃头
40.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1. 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葵花地金光灿烂、无边喧哗,无数次将我从梦中惊醒,却没有一次惊醒过他的故乡。——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42. 秋后的树叶——归根了
43. 秋天的故事,应该是最美的,一种清冷的美。秋天的相思,也是最美的,有一种洗尽铅华的素朴与清凉。——白落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44. 2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45. 秋日山岚微凉,百花凋谢,星辰蒙幻若雾,我说,秋来了,李府的花都谢了吧。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独幽。——沉筱之《小江山》
46. 秋后望田头——一片片儿
47. 休恋故乡春色好,受恩深处即家乡
48. 我爱春天,但它太嫩了。我爱夏天,但它太傲了。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叶泛黄,气度醇美,色彩富丽,还带着一点悲哀的色调,以及死亡的预感。——林语堂《八十自叙》
49.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徐志摩《徐志摩诗全集》
50. 秋后的大雁——难来难去
51. 深秋的天气——多情
52. 秋天的风——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