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2 02:10 0
在浩瀚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如同一股清流,引领着科技的前行。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关于“顺应自然,智慧前行”的探索之旅。
1. 习惯优于格言。习惯是以有生命的格言为本能,加血添肉而成。——亚美路《日记拔萃》
2. 道德的意义,不在于“灭人欲”,而在于克制一部分欲望,使个人行为与社会相平衡。——刀尔登《中国好人》
3. 一个人必须学会怎样听见和理解良心的呼唤,以便按良心而行动。——艾瑞克·弗洛姆
4. 循道而行,我现在的做法是,不计回报真心的去为孩子们着想,不断的鼓励他们、激励他们,希望他们成绩提升、人品上乘;做事时不执迷于形式。因为有些适合别人的事情未必适合于自己。每次开家长会时我都需要准备课件。2年前,我准备课件的时候往往喜欢讲一些听来的道理,讲了一些大道理,自己都感觉有种不接地气之感;但现在我的做法是针对孩子们出现的状况去分析,去说自己的感悟,以及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一个处理办法,我觉得这样不断的调整和变化,顺势而为,也更接地气,家长也更喜欢听了。
5. 道德有言,变化之道才是恒常不变的大道。不懂得依据实际情况和理念本质来灵活应对者就像是陈腐的僵尸。——爱潜水的乌贼《一世之尊》
6. 动荡的局面因为复杂而难以管理;所以要在安稳的时候提前预设规则。发生的事情因为实际而难以商榷,所以应在出现之前提起谋划。树木枯槁后容易断裂,所以应在生鲜时整治,泥土破碎后容易散落,所以应在整块时搬动。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要有所准备,对将来出现的动乱要有所防备。
7. 启动之前务必谨慎仔细,三思而行,参透在动,所有轻率的开始都会中途放弃,一切鲁莽的启动都会半途而废,多数急功近利的事情会失败,那些多快好省的项目很垃圾,唯有自始至终保持谨慎,清楚悟道,才能坚持不懈,才能功成事毕。没有把事情做完的人无耐,不会把业务做成的人缺德。
8.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
9. 安稳的形势容易掌控,未现的事物容易谋划,干脆的东西容易破裂,微小的颗粒容易散乱。出现之前就筹备,混乱之前就治理。粗壮的大树成长于细枝末梢,高大的楼台建成于积土垒石,远途的旅行开始于眼下迈步。妄为就会失败,固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故未失败;不把持,故没丢失;百姓做事,通常做到几成后就会失败,如同开始一样,保持谨慎到终点,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尽量不贪欲,不珍重稀罕之物,设法不模仿,反思众人过错。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不敢胆大妄为。
10. 顺人则理,违人则乱
11. 德行立身之本,才识处世所先
12. 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演变而成的,一切的大楼都是用砖石堆砌而成的,全部的旅途都是从眼前的迈步开始的。大有小生,粗为细变,远是近成,万物变化都有过程,凡事进展都有阶段,小步恒进,小事常做,循规蹈矩,尊道积德,枝叶就能成为参天大树,土石可以成为高楼大厦,徒步也能游历山川江河。积德就是尊道,坚持尊道的持久,缓慢和小步,可以成就辉煌事业,能够完成宏伟事业。
13.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14. 道家不太关心善恶,更关心的是“发展趋势”,找到趋势,顺应趋势,就会事半功倍。——熊逸《道可道:的要义与诘难》
15. 凡事都有从小到大的阶段,一切都有从细变成的过程,务必循规导演,尽量按部就班;规矩是道理的体现,过程是客观的属性,懂道和悟道就是对道理和属性的认知,尊道和积德就是遵循自然的过程。有道德的人都是头脑中有悟道的智慧和守道的信念,行动中有循规的德性和渐进的耐心;这是生存的法则,也是成功的秘籍。多数的跨越发展,多数的弯道超车,不是招灾惹祸,就是自欺欺人。
16.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弗朗西斯·培根《随笔集》
1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8. 不要朝三暮四,不可见异思迁,克制欲望,追求恒久,不可喜新厌旧,不能猎艳好奇,悟道明理,持之以恒。祖训值得研究,但不可固执,经验可以了解,但不要模仿,重蹈覆辙是愚蠢,执迷不悟是祸害。
19. 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密埃尔
20. 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墨宝非宝《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21. 罗博士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圣人之道,另一个是天人之道。其中道有三个内涵,第一个内涵是放下、不要执着:因为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片段,所以我们不要执迷于任何事情,要学会放下;第二个内涵是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发出什么信息就会传递什么信息,也会回馈什么信息。如发出一份善念,就会回馈一份善念,而且是几何倍数的增多的回馈;第三个内涵要学会不计回报,不计功利的做事,不断的发出善的信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坦然的为大家做事,在从容、圆融中为大家做事。最终达到一个境界:无我利他。无我,不是说没有我,而是放下自己的自私的欲念和名利之心;利他就是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的做好事。做到了无我利他,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向道靠近。
22. 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
23.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2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5. 忠言逆耳,甘词易入
26.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7. 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罗吉尔·培根
28. 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29. 相反,胆大妄为的人,因为违反规律和过程,容易衰败,固守执念的人,因为迷信观念和意识,容易失落。圣贤的人顺应自然而无为,克制欲望而尊道,所以都会取得胜利;他们从不固执己见,而是尊重客观现实,顺势而为,所有从不迷失或落败。凡人做事,多数半途而废,其一因为不知道和不懂道而缺乏信心,从而停滞不前,其二因为有贪心和有妄念而改弦易辙,从而前功尽弃。所以保持初心至到终点,坚持进步犹如开始,则能做到功成事遂。
30. 凡事应该未雨绸缪,一切需要编制预案,运筹于万事之前,操办于万事之初。重点是务必依据客观现实和自然法则,难点是通常受到主观意识和贪心欲念的干扰和影响。所以懂道是关键,讲理是核心,纵欲很危险,豪情很愚蠢。未雨绸缪是对应自然现象的筹备,理想抱负是对欲望的渲染;编制预案是对客观事物的准备,目标愿景是心愿的描绘。做好两者的区分,就是智慧和愚蠢的分别。
31. 在以往的版本中,这句话是 "道,可道,非常道。"普遍认为第二个道是动词,是解说、表述之意。罗博士认为每个人在接触道以后,要去做、去行动。造着做,人生就会更加从容,更少的碰壁,道不是用来说的,而道是用来做的,即操作、执行、去做。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中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为什么会把恒字改为常呢?可能是人们为了避讳汉帝刘恒名字的原因。常字要解释为永远的、恒常的意思。
32.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3. 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对这句话的解释,马博士认为是大道是可以遵照去执行去做的,但不要执迷,因为这个道也不一定是永恒的道。为什么罗博士要这样说呢?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道只是我们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的道理然后被记录了下来;第二个原因是不要执迷于道,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调整,不要照搬奉行。
34. 对于一个有理性的人来说,顺应自然与遵循理智是一致的。——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35. 我们最常见的美德之一就是对自己的不幸逆来顺受。——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36. 不可因人曲承顺,而遂与之合。惟以义相接,则可以与之合。——薛宣
37. 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移,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
38. 每天能够不断的向道靠近,循道而行,顺势而为,是非常幸福和美好的。
39. 君子只追求没有贪欲的想法,不会喜新厌旧,不会猎艳好奇,圣人只研究不愿模仿他人的做法,总是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总是反省他人的过失错误。圣人君子都是借助万物的自然状况,客观规律和内在道理,明白道,领悟道和遵循道,绝不会胆大妄为,肆意而为或积极作为。
40. 有心者则处处有道
41. 道德是方便的异名,和“左侧通行”相似。——芥川龙之介《侏儒的话》
42.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43.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
44.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45. 成为有德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同别人的利益相适合的那种情况之中。——保尔·昂利·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46. 达人知命,君子务本
47. 为人处世,当先明其道,了悟其理,方能修其德行,不至有亏。——酥油饼《败絮藏金玉》
48. 罗博士所讲解的版本采用的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和我们平时看的《道德经》的版本有不一样的地方。罗博士的讲解声音浑厚、并且讲述内容多与生活相连,很实用。采用的方式是每天的讲解不到十分钟,内容很丰富,和我以往看的版本的讲解有不同之处。我认为无论是哪个讲解,只要讲的有道理,都会让人信服。
49.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50. 这几天听了罗大伦罗博士每天聊点儿《道德经》,蛮有收获的。
51. 中国人重德,德即性也。故人生当论其时,论其位,而其实其位,则为在其心。——钱穆《晚学盲言》
52. 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
53. 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近好人
54. 人要懂得顺应时事,如水流一般,顺势而行,今日低头,不过是为了明日的抬头予以对方更痛快的反击。——青青的悠然《宦妃天下》
55.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罗大伦博士认为是老子的自我否定,提醒大家在理解道中去做事,在做事中再不断的根据实情去调整、变化。老师引用了三段话印证他的观点:《道德经》中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及《金刚经》中的:"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56. 人在顺境中要比逆境中更需要美德。——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