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2 01:56 0
因果循环,善恶有报,行善积德,福泽绵长。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探寻人生真谛,我们不禁要问:何为善?何为恶?又如何在这因果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 君子是人,烂仔就不是人?是人就要替自己负责。自己的因,自己的果,因果是最大的命理。——马家辉《鸳鸯六七四》
2. 为善自有善报,作恶定遭恶磨
3.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的意思是:上德的德不是德,下德的德才是德。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德经中的第38章,属于道家思想,主要阐述了道德的含义和层次。道家将道德分为上德、下德、德和德四种层次。上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下德是最低层次的道德,德是中等层次的道德。上德的人像水一样,不执着于德,所以不会彰显自己的德行,反而能够得到真正的德行。下德的人则相反,他们做了点功德,就到处宣传自己的德行,到处炫耀自己的功绩。中等层次的德行则需要借助外物来体现,比如人借助某些道德准则、某些规范和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4. 性逆子讲《孝经》——假仁假义
5. 意思是说,人们通过对已“有”的物体进行加工制作,创造出了“无”东西,并对这些新东西进行适当的“无”处理,又衍生了新发展空间、新的用途。
6. 佛教的章法——清规戒律
7. 如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问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8. 神明若不报应,积善不如作恶
9. 这世间事逃不过因果报应四个字,有些事,你不做,天会替你做,你做了,反而会招惹新的因果。——石佳《灵魂厨房》
10. 命运是一条无尽的因果链条,万事万物皆因此而赖以生存,世界本身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准则与因果关系。——普鲁塔克《希腊罗马人物对比列传》
11. 前辈子作了孽
12. 人在面对结局的时候,真的没办法不去相信那些冥冥中扣住的因果。——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13. 世间因果循环,不会错了因也不会错了果,此生或者下一世。他终要一甜一苦,我不过是颠倒了顺序,该有的他还是有,拿与不拿还是他自己来种下因果。——公子欢喜《纨绔》
14.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15. 可以说,《道德经》中的“无中生有”,是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是由无到有的。当你理解了“无”和“有”,搞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便能明白万物规律,也就懂了天道规律。
16. 善恶美丑,有无和高下都是相对相生的,关于相对性。道德经,向人们揭示了善恶与福祸之间的因果联系,事物都有相对性。道德经的第18章里面也有论述,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和仁义,智慧和大伪,忠孝这些观念,也都是相对相生的,大部分人理解相对性,只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属性,但是这里道家思想的相对性,是同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更进一层的意思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统一。
17. 我不信天,但我信因果报应!——许辰《镇魂街》
18. 反者道之动。道本来无所谓动或者不动,反或者不反。但是我们毕竟是人,人是有主观、有立场的。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 人的立场来做学问,而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的学问都是为 人生而学问,为人要生活,为人要生存发展,为人的站天地而来 做学问,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自然。 我们都认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会有人会讲,生是死的反, 会吗?大概不会吧?生就叫来,死就叫去,因为那是不同的空 间。所以我们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个,大家不约而同的,共同的认知,死就是生的反,祸是福的反,无就是有的反,从生到死,从福到祸,从有到无,都是一个反字。
19.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0. 前世作孽,今生报应
21.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22.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好与坏,都有规律可循,任何事都有因与果。——张皓宸《后来时间都与你有关》
23. 我希望除了其他的一切科学之外,别忘记人类一切知识的主要目的:德行。——冯维辛
24.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因,今生作者是
25.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26. 庄子和惠子的谈话中,其实是两种看世界的方式:有用和无用。我们都习惯用惠子的方式来看世界,评判周遭,如此一来,我们所拥有的大多数是为我们所用的东西,我们大多时候对一件事的简单看法是:“这有什么用呢?”然而,人生的境况,纷繁复杂,岂能简单地用“有用”去评判世事?
27.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稻盛和夫《活法》
28. 事有因,话有缘
29. 有与无,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互为相灭。重点在于相生的“生”字,而传统文化中也多采用生的一面,极少采用灭的一面。
30. 种因得果,善缘善锝,因缘具足,需待时日。——大冰《我不》
31.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
32. 因果循环,自己种下的因,然后自己承受那个结果。——霜非晚《缭绫乱:毒妃倾城》
33. 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从现实面来看,人越来越老, 东西越来越旧,事情越来越糟,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还是我们很难 去了解的东西,所以老子再加上另外一句话,叫做弱者道之用。 就是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处柔 弱,是道的动变,这是最有效的运用。 直的是无法直接变成弯的。你看钢铁直直 的,怎么弯都弯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 热,让它柔软,这样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 需要的形状去弯曲。同样,你很刚强的时 候,是改变不了的,你要让它柔弱,它才 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状,去做改变。反 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始终站在刚强那一面,不自处以柔弱,就无 法循环往复。从道的作用来看,道没有自己,道是虚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够生万有,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 万物,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
34. 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超自然的东西,不是超物质以上的东西,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他的本源不在天神的宠赐,也不在于圣贤的经传,实在我们人间的动物的地上的生活之中。——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35. 这世上,你若种下善的因,定会结出善的果。——傅首尔《奇葩说》
36. 因果二字,无非轮回,往生已矣,施主今世所为,亦成来世之果,老衲此言,施主可是明白?——不羡仙纸《小狐狸和书呆子》
37. 以道德化天下
38. 是话有因,是树有根
39. 困,德之辨也
40.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1. 播种德行者,必载名望归
42. 这个因果要运作是以你的心,也就是内在的念头、内在的心念为运作的起点,那是个引力,是个因。心才能吸引这个缘,然后产生这个果,善因吸引善缘,恶因吸引恶缘。——庄圆法师《因果的真相》
43. 信念是心灵的良知。
44. 加工组合是一种创造,减损剔除也是一种创造,这就是有无相生。
45. 一切来去,终有因果。——白落梅《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46.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7. 我们要知道反,其实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返回原点, 返回;第二,是发展到反面,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到了反 面;第三,相辅相成,你看车轮,上面是向前, 动就是运行,所以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解释说,道的动 变是自然循环,是返本归源,一下子回到本源,一下子又回到根 源,然后又继续向外面发展,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才能够做到生生不息。
48.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能善,非贤而何;教而不善,非愚而何
49. 无与有本是一体同源,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事万物的来源,因作用与现象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必须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别。
50. 有因必有果,有利必有害
51. 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52. 《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53. 庄子听了后,笑着说:为什么一定要把葫芦劈成两半,何不系在腰间,浮游于天地?
54. 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
55. 南怀瑾先生在解释“有无之论"时说,有无之间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因此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6. 类似地,《庄子》的寓言故事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他的朋友惠子种了一个葫芦,等到成熟的时候,发现葫芦太过于大,既不能舀水也不能盛米,什么用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