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2 00:38 0
在悠远的时光长河中,文明与和谐交织出一幅绚烂的画卷。这便是“文明礼仪,和而不同”的生动写照。
1. 礼貌是教养的主要标志。——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处世的艺术》
2. 文明礼仪顺口溜:争先学习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见到老师有礼貌,友谊小手牵得牢。
3. 人待我一尺,我待人一丈;人待我一丈,我把心捧上;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句六月寒。
4. 人将礼义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5. 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6.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画像》
7. 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愿望。——拉罗什福科《箴言集》
8. 1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坐立走,要端庄,举止文明有修养;常洗澡,勤换衣,仪表文明好风纪;同学间,邻里情,民族习惯要尊重;见外宾,要大方,彬彬有礼树形象;重礼节,讲礼仪,社会生活铺路基。
9. 道德彬彬冯德文
10. 学会礼仪,其实是学会看到别人,尊重别人。——张艺兴《而立·24》
11.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弗朗西斯·培根
12. 不在墙上留一条伤痕,不在空气中留下一句脏话。
13. 2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彬彬有礼多,其实并不难;礼仪行三百,收益有三千;衣冠有不整,礼仪显不周。
14.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合同子》
15. 礼貌即是距离,人与人之间必须维持一定距离。礼貌亦是基本是非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越文明越注重礼貌细节。——亦舒《舒云集》
16. 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霍夫曼斯塔尔《友人之书》
17. 话到理自明,礼到人不怪。
18. 3学校就是我的家,大家共同守护她;文明行走修养好,公共场所不喧哗;爱护公物和草木,不攀树枝不折花;自觉文明讲卫生,人见人爱人人夸;切莫乱扔瓜果皮,发现纸屑拾起它;社交礼仪要记牢,交通安全心中挂;更不容许乱吐痰,千万记住这句话;做好学校守护者,争当文明学生娃。
19. 君子言先不言后
20. 先敬其宾,后敬其主
21. 礼相不周望海涵
22.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秦时明月》
23.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24.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25. 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托马斯·卡莱尔
26. 讲文明,懂礼貌,从我做起最重要。尊老师,敬家长,同学之间要友好。不打架,不骂人,有了争执不要吵。遵纪律,守秩序,各项守则要记牢。这些是不是上学期间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文明礼仪顺口溜,一起往下看吧。
27. 在如今的时代,提倡礼貌大概是重建文明的第一步。也许文明的第一步就是,说话的时候,婉转一点;写信的时候,客气一点;待人接物的时候,礼貌一点。——沈睿
28. 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诺曼·文森特·皮尔《学会礼貌待人》
29.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约翰·洛克
30. 老相识见面鞠一躬——有礼
31. 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32. 怪人不知礼,知礼不怪人
33. 所谓“礼之端”,就是礼的起点。为什么辞让能成为礼的起点?因为世界太拥挤,欲望太密集,纷争太容易。唯有后退一步,才会给他人留出空间。敬,也从后退一步开始。——余秋雨《君子之道》
34. 得体的礼仪关乎对人对己的尊重。它并无成本,却可以助你获得一切。——陈愉《30岁前别结婚》
35. 礼貌过盛者,情必疏
36. 握握戴礼帽——装文明人
37. 话到舌尖留半句,事从礼上让三分
38. 礼节调节着风度。风度——这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阿纳托里·费迪
39.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40. 彼以礼来,此以礼往
41.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42. 礼貌衰则客去
43.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44.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45. 礼貌的本质,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情绪。——张永新《觉醒年代》
46. 人是为的礼是随的
47. 礼,以顺人心为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48. 发乎情,止乎礼
49. 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约翰·洛克
50. 没下马先敬酒——有礼在先;有礼在先的
51. 礼,并不单纯是指礼仪、礼法或态度上的礼貌,但都有所涵盖,包括在特定社会关系下每个人从其身份出发,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既有内在的修养也有外在的仪式,从社会秩序上升到道德责任,进而实现个人的修养境界。——徐胜治《太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