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1 22:03 0
千年灵隐寺,千年禅意生活体验地。
1. 我闻到风的味道,还有那萦绕在风中的檀香,以及耳畔萦绕的梵音,我说过好多次,我不信佛,只是喜欢庙宇的空灵和安静,喜欢这里的佛境禅心。——白落梅《相思莫相负》
2. 今天冥想时候想通件事每个人都是一座寺一个僧都要遇见一个僧一座寺。——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3. 有人向一位僧人问:“如何才是佛?”僧人说:“庭前柏树子。”。——夏目漱石《草枕》
4. 有时在佛教寺庙,看着跪拜的信徒,呼吸着烟雾般的空气,也获得了一颗宁静的心。不是为了排解忧愁,不为寻求神的庇护,只是在宙宇中时刻提醒着自己,保持善良,不要害怕。——祝小兔《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5. 我的想象力是个和尚庙,我是庙里的和尚。——济慈
6. 佛门地,雍和宫,凤尾香,三世佛,降心魔。——耳东兔子《暗格里的秘密》
7. 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老师笑了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余秋雨《新文化苦旅》
8. 师父说,出家人说话不能太直白,要有禅机。所以想下山去玩,就要和大方丈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禅小和尚》
9. 圣严法师说:生活得安祥就是禅。——吴苏媚《去印度学倒立》
10. 背上禅的行囊,从最深的凡尘里走出,青山作幕,流水为台。——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1. 贫僧乃少林寺方丈,法号梦遗。阿弥陀佛,我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周星驰《食神》
12. 古往今来,修佛悟道之人,皆融于山水自然。看似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却入了情境,万物生灵。到后来,一言一行,一茶一饭,皆见禅理。——白落梅《时光知味》
13. 白衣僧人摸着脑袋,望向远方,柔声道:“你师娘头上的一根根青丝,就是师父心中的一座座寺庙。她眼角的皱纹,是师父看不厌的经书。她睡觉的鼾声,是师父听不厌的佛法……”。——烽火戏诸侯《雪中悍刀行》
14. 我对于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们有无上的敬意。由于他们的参禅看教,福慧双修,我不怀疑他们有在此生此世证无生法忍的可能,但是离开此生此世之后是否即能往生净土,我很怀疑。这净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写过的天堂一样,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梁实秋《梁实秋散文》
15. 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无相、无门为门,换言之,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宗教形式主义,而着重禅法修证的真正精神,升华人生的意境,而进入纯清绝点、空灵无相而无不是相的境界。——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16. 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海,一叶扁舟是佛;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7. 佛塔林立,梵唱不绝。——墨宝非宝《一生一世,黑白影画》
18. 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9. 去发现你里面的本质就是禅的宣言。——奥修《奥修传》
20. 道家修清净,世俗人以为所谓的心静如水,就是一潭死水,其实不然,心湖起涟漪,心境依旧动中有静,才是真正的清净,这与佛家心动幡动的那个机锋有些相似,又有不同。——烽火戏诸侯《雪中悍刀行》
21. 寺院的秘密——妙不可言
22. 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
23. 和尚住山洞——没寺
24. 住的青山寺,哪知殿里僧
25. 寺老佛多,人老话多
26. 和尚的住处——妙
27. 僧赞僧,佛法兴;道中道,玄中妙
28. 山顶上的寺院——高妙
29. 珠峰上的寺院———高妙
30. 和尚的房子——妙
31. 寺里观音,请出
32. 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33. 出了灵山也有寺
34.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
35. 海光寺的和尚——那是自然
36. 有了和尚,他还有寺
37. 有庙就有和尚
38. 摩天岭上的寺院——高妙
39. 老和尚讲佛经——说的说,听的听
40. 在美丽的杭州,有一座十分有名的寺庙,它的名字叫“灵隐寺”。
41. 如果要追溯其历史,可以到东晋咸和元年,这座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的寺庙,它的开山祖师是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
42. 五代吴越王钱_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
43. 经过历史的冲刷,这座寺庙在清朝时期焕发了“第二春”。
44. 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45. 到清康熙二十八年时,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46. 在这座千年古寺里,悬挂着一幅对联,短短14个字,可谓文采斐然,而且还十分有道理。
47. 正所谓佛门乃清净之地,这里的对联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感,并且能够在宁静的思维中找寻到人生的真谛。
48. 这幅悬挂在灵隐寺里面1700年的对联,其上联是:“人生哪有多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