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道法自然,顿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5-11 15:33 0


在古老而深邃的道法自然中,感悟人生真谛,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1.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鬼谷子

2.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3. “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四句很平常、很浅显易懂的话,说出了开悟见道的真实境界,说出了人生宇宙的事实真相。只要能学会放下,人生处处都有开悟见道的机会。——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4. 学道者虽养生亦为学道,养生者虽学道亦为养生

5.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6.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7.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8. 就如《菜根谭》里面说的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9.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道家正是最高那层境界,是路径之所在。

10. 苏轼也是这样的人,被贬黄州后,没有就此堕落,而是潜心修行,学习学习佛学,学习道家思想,练就了强大的内心。

11. 只要你能承受人生的风风雨雨,并且能扛过来,那世界上的难事,再大的风浪,都打不倒你了!

12. 心上起经纶,一中分道理

13.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14. 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却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的。——古龙《彩环曲》

15. 所谓悟性,就是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实践,对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学而不思则罔”,孔子的话至今发人深省。——蒋光宇

16. 在遇到苦难的时候,勇于坚持,用于思考,方能拨开云雾。

17.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8. 明白的道理就不是哲理了,哲理本来就是不明不白的道理。——唐七公子《岁月是朵两生花》

19. 理明一窍通千窍

20. 若是不悟,千里万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脚下便是灵山。——今何在《悟空传》

21.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22.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23. 在花繁叶茂的美景下能拨开迷雾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看出德行高尚;在狂风急雨、贫困潦倒的环境中能站稳脚跟,不被击倒,才是有本事的高人!

24. 王阳明将心学思想运用到带兵打仗上,然后成为了一代大家!从此王阳明从人生低谷走向了万丈光芒!

25.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真正的成熟,就是身处逆境的自我救赎!”

26.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27.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28. 20岁初读之,可读到其机巧圆滑,与他人沟通之话术秘籍;

29. 佛家中的”慧根”,指的是心灵的悟性。谁都喜欢一点就通的悟性高的人,而悟性这东西,是读书和读生活中修来的。既享受岁月美好,也享受岁月蹉跎。——晓雷《优雅》

30.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31.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32. 佛爷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3. 就如同在人间地狱一般,只有王阳明没有病倒,因为他日夜修心,让自己沉静下来,思考人生。

34. 古人云:“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35. 菜根谭的作者洪英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于是他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智慧,让人深省的旷世奇书!

36.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7. 有心者则处处有道

38. 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梁实秋《雅舍小品·洋罪》

39. 人受一句话,佛受一炷香

40.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41. 30岁读之,可读到其通变智慧,明晓识人、用人之道;

42.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43. 悟道是见性,是悟理见理,无论怎么明白,怎么能说会道,道理还是空道理。——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44. 要真修解脱道,必须先从觉受这两个字之中体悟,深刻的体悟其中的奥妙,悟出其中体用不二、真妄不二、空有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的真实义理。——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45. 道学先牌人欲行

46. 我读的是白话文版本的,因为文言文很难理解,乏味枯燥,里面是有趣的故事,有时候哈哈大笑,有时候感叹人生,但总是能从里面学到人生的智慧!

47. 真修行没有什么神秘玄妙,只是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恰到好处,契入中道义,即是真修行。——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48. 什么是真悟?真悟是一悟一切悟,若有一点未悟,就不能说真悟。这个悟,不是求悟,也不是说悟或想悟,必须要真行,行到功夫成熟,他就自己会悟,功夫没有用到家,想开悟也不由你。——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49. 王阳明心学自此诞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理想,但是到底如何去成为圣贤,完成自己的理想?

50. 何为有本事?我想,有金钱,有地位,有人脉,不叫真正的有本事,只有靠自己能做到救赎才叫真正的有本事!

51. 沾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

52. 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胡曲园

53. 古往今来,修佛悟道之人,皆融于山水自然。看似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却入了情境,万物生灵。到后来,一言一行,一茶一饭,皆见禅理。——白落梅《时光知味》

54.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企业管理的专著可以不读,但《菜根谭》不可不读”;

55. 终于有一天,半夜屋子里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响声: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56.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57. 修道如初,得道有余

58. 闷头儿和尚——念真经

59. 一个平庸的人,和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在苦难中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