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11 12:25 0
在浩瀚的书海中,智慧启航——读书成即非凡人生,一页页翻动,开启无尽的探索之旅。
1. 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锻炼你的抽象能力。——马先生《开讲啦》
2. 读书是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像读一本书。——金克木《文化卮言》
3.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王永彬《围炉夜话》
4. 李白虽然自幼聪明过人,但并不是个能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有一次,他觉得手中的书枯燥无味并且深奥难懂,于是便跑出去闲逛。在河边,他看见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铁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神情专注,他就奇怪地问:“您磨大铁棒干什么?”
5. 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6. 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弗朗西斯·培根
7.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8. 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拜见。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个人才。杨素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和气度,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于是,杨玄感便结交了李密,他俩成为好朋友。
9.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寄吴冲卿》
10. 读书通世事。——陆绍珩
11.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书怀》
12. 善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即读今人之书。——严复《论泸上剑兴女学堂事》
13. 每个人读书都是自己人生阅历的一种延续和扩张,百人读一本书会读出百种味来,即使同一人读同一本书,不同人生阶段也会滋味迥异。——陈圣来
14. 致知格物,于读书得之者多。——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
15. 阅读,是最好的学问。——普希金
16. 可是,人可不能只读一些美好的书喔。——野村美月《文学少女》
17. 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木心《文学回忆录》
18.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亨利·戴维·梭罗
19. 读书贵精熟,不贵贪多。——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20. 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黎靖德《朱子语类》
21. 别忘记,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赫尔岑
22. 老婆婆慈祥地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很困难。可我每天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孩子,只要工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听完这番话,一下子明白过来,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做成,读书也一样。
23. 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24. 儒者之业,莫如读书。记诵以为博,是读书病处,亦强似不读。——冯班《钝吟杂录》
25.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弗朗西斯·培根《随笔集·论学习》
26.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把脸上的汗水擦了擦,依然认真地磨着铁棒。李白一听哈哈笑起来,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针呢?”
27. 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胡林翼《呈七叔墨溪公》
28. 读书非特修身正行,适所以益人神智也。——朱舜水《与奥村庸礼书》
29.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郑燮《自题联》
30. 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李嘉诚
31. 读书可以获得知识,思考才能去粗存精。——奥斯本
32. 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俱备,堪称知识富翁。——魏明伦
33.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金兰生《格言联璧·学问类》
34.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荌《示儿》
35. 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汪琬《传是楼记》
36.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杨时《二程粹言·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