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5-07 22:16 1
生命至高境界:灵魂升华之道——探寻人类精神世界的至深奥秘。
1. 所以, 真正的富人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恰恰是超出金钱,物质之外的东西带来的富足,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可能是思想,可能是品德等,被称为人的精神价值资产。
2. 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却舍不得花时间提升精神价值层面的资产。
3. 可见,人生最难的是始终保持清醒。
4.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一个字,那就是“争”,说白了那都是自找的。争世俗名利,争地位,争职权……为什么会痛苦呢?那就是争而不得,越争越得不到,越争失败的越快,因为都不合乎道。
5. 唯有以自律之心对待一切诱惑,才是处世的最高智慧。
6. 勇于进取会容易走向死亡,勇于谦让平和会容易保住生存。天地的规律,在于不争夺的一方善于取胜,不言语,不说话的一方善于给到回应,不召唤的反而自动会来,要坦然与谋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万事万物都逃不过“道”的法眼和网络,万事万物都在“道”的这张大网之下,有规律的运行,而违反道的规律那些事物只是暂时看起来成立,最终都会消亡。
7.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8. 因此, 一个人想要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的方式是:追求内在的成长,身心灵的健康,照顾好自身身体,淡化自身的欲望之门,强身健体,人的内在在不断成长,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9. 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永远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并不是一种夸张地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一座峰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解读。所以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子一直在教学生是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就不要操心了,把眼前做好。我们知道,孔子其实他对于神、鬼的东西不大提起的,这就是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学生问到这些事情,他都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曾经有他的学生去问鬼神,"老师真的有鬼神吗?那些鬼啊、神啊究竟是怎么回事?""人间的事你还没有做好,所以就不要考虑鬼神的事了。"那么老师淡淡地告诉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间的事你侍奉好了吗?你这种学习还是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学会人际关系,别去考虑鬼神。后来又问了一个很玄的问题,"老师,人总会死的,那么死人是怎么回事呢?""生的事你还没有弄明白,开吗又去提到死呢?"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就是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地学习并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所以所谓"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我知道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诗说的好,叫作"独钓寒江雪",我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立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在冬天能够钓上鱼来,但是他是为了钓雪而去。这就是魏晋人所说,你去访朋问友,可以一夜跨越膳溪,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返回了。为什么?我想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返。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这大概是一种立的标准,也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当这样的准则再流失过去,再走过十年,四十而不惑。
10.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视,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1. 话音外:"三十而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几乎每个年轻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什么重要的变故呢?
12. 爱情的最高境界
13. 可见,懂得自律的人,也会同时懂得自己能拥有什么,以及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14. 依然执手相视。
15. 话音外:每个人到了七十岁是不是都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生命特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于丹教授认为,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岁就太晚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16. 什么是天命呢?孔子自己确实曾经说过,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学习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了,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而乱神"的,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天命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之天乎。"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不尤人,即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向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了,我要学习的是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知我者之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其实"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话,就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吗?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泄出去的抱怨、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如果你不再向他人推卸责任的时候,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那么孔子说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所以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其实人生的成长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道的是"知言"在与人言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这能够做到知人,知道他人怎么样。但是知人不能够担保你不尤人,你也会抱怨别人,因为每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短之间就会出现磕磕碰碰。再下一个层次就是"知礼",知礼之后,人就可以做到"立"了,也就是说人自我建立了,这种抱怨会少的多;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
17. 喝酒的最高境界
18. 哭着来,
19.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惊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别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价值。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情。
20. 大道是普遍存在的,能左能右。万物要依靠大道而生存却不推辞,而大道虽然成就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大道普惠万物但却没有主宰万物,因此大道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大道很渺小,这种胸怀非常伟大,因为道始终不以自己为中心,所以才能成全自己的伟大。
21. 生命的最高境界,便是哭着来,笑着走。所以,即使生活坎坷,也要微笑面对。唯有豁达的心态,才能让所有难题迎刃而解。
22. 人本身就是个能量体。寿命、福报、权势、金钱都是能量,若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福报去承载他,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23. 而真正厉害的,便是那种越喝越清醒的人。
24. 最后, 做人做事都要按其道而行之,与人不争,与事不争,与万事万物不争,静观其变,见机行事。
25.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26. 一直很喜欢这一句话:“见或不见,依然思念,联不联系,都没忘记。”
27. 无能不得大位。
28. 你还知道他是谁,
29. 今天我们知道是一个学习性的社会了,关于学习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的好,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其实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标准,大家过去大家认为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比如说,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就是一种学习。但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的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所以孔子的这种学习要求,早在2000多千年前,他所提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学以致用"。其实我们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十五上学,比五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有很多孩子能背圆周率,能背很多很多位,有很多孩子在客人面前能背长长的古诗,但是背圆周率对他的这一生真的就有用吗?今天的上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是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也出自《论语》,《论语》其实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可以说,学院的教育它是有一个规范长度的,但是长度是确定的,宽度是不定的,每个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学到什么,也许孔子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只有走过这样一段的光阴,这样的一个历练,逐渐逐渐地提升,有所感悟,才能抵达他所说的三十而立。
30. 他们对待工作,充满了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们对待家人,总是笑脸相迎。
31. 同样, 人生的一切失败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贪和傲。
32. 自己开心无悔。
33. 所以, 人要保持善水的境界为人修身,也要有善水的心态去处世修心。
34.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及求生之厚。
35. 所以, 当人处于万事万物的变化之中时,要辩证的对待,知进退,明得失,伸与屈,争与不争,而见机行事。
36. 所以,到了一定年龄,一定要减少毫无意义的酒局,浪费时间的社群,看人下菜碟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
37. 其实关于惑这个概念,我们在《论语》的不同场合看见过阐述,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怎么样才能真正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其实我们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用加法的,其实物质的东西越多,人是越容易迷惑的。怎么样能到四十不惑呢?这就是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去。其实我们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当最后这个家摆的像胡同一样时,发现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东西奴役了,而且学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了,甚至不想挣的钱不受那个委屈了,当敢于舍去的时候,人才接近真正不惑的状态。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极尽高明之后,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真正有过极度的璀璨,在你二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曾经奋发扬厉过,那么走过"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这样一种淡定而从容。其实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刚好是要用在为社会所用的时候,那么再接下来走到五十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叫做知天命。
38. 笑着走。
39. 而善于制服困难的人,不会轻易直接上手去面对问题,而是间接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诱敌入深,去破解难题。同时,在识人用人时,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至上的位置,而是切换到一种低下的维度去交谈,永远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万不可存在傲慢与偏见。
40.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41. 金钱永远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金钱变成了目的,那人就会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被金钱操控。
42.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或属于我的,或属于他的,除了人的本体。因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什么也没有带来,同样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43. 复杂不走错路。
44.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这一定是对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什么是"耳顺"呢?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的这个体系能够体谅到他的体系,如果你知道他带着怎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番谅解。孔子为什么面对那么多学生都能因材施教呢?其实这是一种高度。
45. 话音外:耳顺就是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常常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甚至看到迫不得已的事,即使六十岁的老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执,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耳顺呢?
4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7.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这不是寓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验,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做了一个实验,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加的前提呢就是他承受的最大极限,既不要把它压碎了,也不要把它压的不在成长了,就在确保它在能长的前提下压最多的砝码,那么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的最多,从一天几克、一天几十克、几百克,到一天几千克,直到这个南瓜跟别的南瓜毫无二质的长大,长成熟的时候,这个南瓜上面已经是压的几百斤的分量。最后的实验就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一试用刀刨下去是什么样的质地?当别的南瓜都手起刀落噗噗砸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刀下去弹开了,斧子下去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剧呲呲喀喀给锯开了,南瓜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棵成年的树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个生命的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其实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学习《论语》,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心,还对于是社会的岗位,都作出来无愧的交代,让我们越早提前实现那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越好。我讲圣贤的意义就在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显出人生大道,看待后世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的、或痛楚的、或欢欣的,一一去实现,建立起来自己的效率,正和起来一个民族的灵魂,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用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48. 而人生一切的幸福,大智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静”和恒。
49. 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错。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善。
50. 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其实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述,《逍遥游》中说,做到"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就够了。什么意思呢?"举世而誉之"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在劝你的时候,让你往前走一步的时候,而不加劝,这个劝是劝勉的劝,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在别人的鼓励和纵容下再多做一点,他说我不会。"举世而非之"就是全世界都在苛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了的时候,内心可以保持不沮丧,不加沮,这样才叫做订户内外之分。
51. 所以, 不要去跟别人比,跟别人争,追名夺利,攀比物质上东西,你要时刻跟自己比,向内求,修心修身。在物质上无欲无求,在追求内在成长上迫切渴望,无为就会成就你的有为。
52. 他已经不知道你是谁了。
53. 他已离开江湖,江湖却依旧流传着他的传说。
54. 所以, 人要向内求,做个圣人;像外求,做个王者,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智慧。
55.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