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10 16:13 6
的开篇,仿佛一缕清风拂过古老的书页,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而神秘的马孔多。
1.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 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3. 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4.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5.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6. 有人指出你的烦恼,指出你的业障和染污的心理,自己还不服气,还不肯改,然后还抱住那习气业力的心理,把它当宝贝。唉!就让你去缠绵吧,反正六道轮回也蛮好玩的,多滚几回,我在那边等你就是。
7. 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
8.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
9. 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乐、求享受、求快感。
10. 中国乡下人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帮朋友的忙,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他永不满足。往往对好朋友,自己付出很大恩惠,而结果反对自己的,正是那些得过你恩惠的人...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失败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身上。
11. 所有其它的佛经典,对这个世界都是厌恶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华严经》则不然,主张这个宇宙一切的一切都至善、至美。如何做到呢只有一念明心见性就做到了,你就看到真实的一面。换言之,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死无我,是一个影子。你没有看到这些现象的后净。
12. 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无相、无门为门,换言之,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宗教形式主义,而着重禅法修证的真正精神,升华人生的意境,而进入纯清绝点、空灵无相而无不是相的境界。
13. 凡 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 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 、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 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 道家的人物。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候的伊尹、傅说,周朝开 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 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 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 家。
14.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15. 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16. 《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17. 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18. 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天作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作天都难作,何况作人?
19. 一个人先要会享受寂寞,才可能了解人生,才会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20. 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21.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22. 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23. 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4.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5. 最难管的是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思想与情绪。你们要做老板、领袖,搞管理学,先管理自己吧!自己性情管理好,智慧管理好,理性管理好,然后再管理别人,再谈事业!
26. 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担负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于此痛苦中,一心清净,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
27.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28. 当将军的五个条件:像牛一样的健壮;像狗一样的下贱;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像猴子一样的精明;像魔鬼一样的魅力。
29.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30. 在艰 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 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 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 现在人碰到事情就骂政府,我说你们错了,政府没有罪过。所谓政府,是文字上的一个符号,政府机构是水泥木头建的房子,政府里头的内容是官员。官员哪里来 的?不是政府生的,是我们老百姓生的子女培养出来送去做官的。他们做得不好就是政府做得不好,所以应该骂我们自己,没有把子女教育好。
32.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3. 物质文明的发达看起来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34.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35. 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却在另一个人面前是物价之宝。谨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人挪活的道理所在。
36. 因果报应作为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其与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它更是人生的一个规律。
37. 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 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38. 每个人养成独立的人格,卓尔不群,就是真的自由。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没有办法表达人的真正思想和情绪,如果有办法那么人与人没有误会。
39.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40.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41.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就没有精神食粮;佛家像百货公司,各式日用品具备,随时可逛,有钱就选购,没有钱也可观光,无人阻拦,但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也是不可缺的;道家则是中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不必去理会,一生病,就非找上门不可。
42. 一切现象本来随时在变,你还抓个什么!
43. 一是财施,是外物的,像钱财等布施,叫外布施。二是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属于内布施。三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44. 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身边的人。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45. 老实说吧,没有什么脑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与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这句话仔细研究,聪明的人一听就会,就记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补拙这四个字要记住。
46. 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错误,永远不再犯,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47.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48. 我看你们来学佛学道,年纪轻轻,非常照顾自己,又懒,又不肯助人,但要求起别人却非常严格,看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觉得别人都不是圣贤,难道你就是圣贤吗?我看你是剩闲,是剩下来没有用的闲人,有你也不多、没你也不少的人。
49. 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50.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
51.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52.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3. 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54.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5. 有人来说昨天他夜里看到佛,我说当然真的嘛!因为他还在说梦话嘛!所以我们清醒人答覆他,是对付他那个说梦话的样子。这个是什么呢要研究唯识才知道这是意识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梦,随便你做什么梦,都是你一辈听过看过的经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梦,另当别论,那个道理就很深了;有时是你前生阿赖耶识那个影像,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是偶然带过来的。
56.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57.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8. 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59. 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60. 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6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62. 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63. ‘ 我’都尚且非我,那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