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老子经典语录精华集锦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8 17:57 5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一本被誉为“百宝囊”的宝典——。它不仅承载着智慧的结晶,更蕴含着前人智慧的传承。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本宝典,一探究竟,开启一段奇妙的求知之旅。

1. 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 道德经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德学说看似至深至奥,玄之又玄,实则至简至易,易懂易行。

3.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和的心,才能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4.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5.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8. 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9.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0.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2.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虚无之道生太极一气,太极一气生阴阳两仪,阴阳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万物。

14.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5. 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16.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17.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8.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19. 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利,人人受益,俭安能不广。

20. 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21.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2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3.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24.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25.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6. 人若失一,神形相离,只剩躯壳,浑浑沌沌,生不如死;

27.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细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2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29.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0.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也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到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想着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31.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君命不可违,天命更不可违,兵者杀人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胜为快,战争一起,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应以悲泣之心处之。

3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33. 天地运行,万物化生,世间之事只有一个字,若失去这个“一”,那就本性皆失了。一,即是道也。

34.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5. 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3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37.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38.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9.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0.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41.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3. 万物失一,万物不生,万物不长,阴阳不通,自将灭绝;

44.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4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46.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的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是最笨拙的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47.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48.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9.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0.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51.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2.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53.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54.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55. 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56. 功成身退,天之道。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成功之后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5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58.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59.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60.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61.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62.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63.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6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7.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一堆泥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的。

68.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