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2:17 6
在遥远的星际,一颗名为“幻星”的神秘星球,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古老而神秘的传说。那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爱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幻星子民的心中。如今,让我们揭开这神秘面纱的一角,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
1. 第二天,阿莫绕多把自己的梦境告诉妻子。他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离开这个世界他没有一点忧伤和牵挂。他叮嘱妻子在他死后出家修行,不必担心未来,他一定会在修行路上帮助她;孩子们可以送到青海果洛的一所孤儿学校,他的金刚兄弟根容堪布会照料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
2. 初学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与善巧。
3.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4. 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5. 我讲这些故事是想告诉大家,那些有很高内证功德的修行人,有时也可能会在行为上显现不很如法,而圣者的显现以凡夫的分别念是根本无法辨别的。僧宝是我们皈依的三宝之一,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助道友。如果因为自己的分别念而随意诽谤僧宝,大家可以好好地反省一下,看自己的皈依戒是否清净。诽谤僧宝的严重过失,在《极乐教言》等诸多经论中都有详细阐述。肆意诽谤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你造下很大的恶业。这样的话,不用说解脱,来世得到人身都非常困难。
6.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7. 根据此生修行的程度和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后成佛有快慢,所以希求往生净土者应该精进修行。
8.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9. 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若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
10. 藏人精神愉悦的秘密,在于信仰,在于接受,在于放下。在他们心里,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他们相信内心满足时感受的安乐,是富贵受用无与伦比的帝释天也享受不到的安乐。
11. 我现在遇到的所有快乐,痛苦,欢喜,忧愁,都是让我成长的经历,都在启发着我的觉悟。
12. 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13. 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常存,而感受各种痛苦。
14.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关注自己。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15.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6. 烦恼怎么来的?简单一点说,主要是欲望太多,心胸太小,眼界太窄,这叫贪、嗔、痴。降伏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习。先慢慢扭转观念,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17. 释迦牟尼佛的生母摩耶夫人死后转生到忉利天。那里仙山云海,极尽美好,人寿长久,受用丰足。世间孝子能想象到、希望父母享用的一切,那里无不具足。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却特意升到忉利天,为母亲和那里的天人演说解脱轮回的法门,因为天界再好终不离轮回,轮回即无明,无明便有痛苦;让母亲从此摆脱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她解脱轮回,这也是报答母恩最好的方式。
18. 其实,世间的大智慧都是相通的,如哲学、心理学、宗教等,如瑜伽心法、如跑步心得等,这应该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19. 母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一到冬天为寒冷潮湿所迫几乎无法走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学院,她生活上的不便可想而知。虽然我常劝她去汉地过冬,她却执拗着不肯离开学院。在高原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喜欢、习惯这里稀薄冰凉的空气、辽阔澄清的蓝天和简单的人际关系。她非常讲究礼数,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总要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照顾到了才安心。这种脾气到了人多嘴杂、个人空间狭小的地方,的确是很受累。所以如果她冬天坚持留在冰天雪地的藏地,我也不会勉强她改变主意。今年,我把母亲、姐姐等人接到扎西持林。这使我们一家有了难得的一次团聚。晴暖的日子里,我们会在附近的温泉边生火煮茶,一边享受阳光一边聊天,谈起以前家里的各种事情和故去或健在的亲朋好友。这种时候,我好像又回到童年。那时我们总是搬家,有时住山上,有时住容擦河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断在制造麻烦。前几天在扎西持林养老院讲课时,坐在下面听法的人,但凡是措阿乡来的、且和我年龄相差不大的,一问之下,没有一个当年没吃过我的拳头或让我吃过拳头的。即便是那些年纪比我大许多,我这个顽童根本招惹不上也招惹不起的人,也大多数被我恶作剧耍弄过。我从小是闯祸专家,母亲为此生了不少气。她最惯常做的就是等我回家,一把揪住我的耳朵打屁股。我一边求饶,一边虚张声势地嚎叫,七扭八扭就挣脱了母亲,一溜烟跑掉了。家里四个孩子中,我是最不让人省心的。母亲很少带我出去串门,因为怕我调皮闯祸丢她的脸。如果亲戚们来家里做客,母亲总要在招呼客人的同时留一只眼睛在我身上,生怕一下没看牢,我又做出什么令她难堪的事。
20. 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21. 以前帝洛巴尊者嗜好吃鱼,而印度八十位成就者显现上也都千奇百怪。从前,菩提金刚和如来芽尊者在卫藏跟随晋美林巴尊者学法。几年后,晋美林巴尊者说:我的法全部交给你们了,你们回去修行和弘法吧,我们师徒今生可能再无法相见了。师兄弟二人不得不哭别上师。
22. 今生今世修行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23. 身、语、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对佛陀的教诲真心认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帮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宝的护持和引导。
24. 这本书除了通过传递佛法,指引我们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找到安乐之外,还有关于布施、做功课、皈依、放生等详尽的阐述,以及对上师的坚信不疑的爱戴敬重,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
25. 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以及探究。
26. 人在轮回中总有委屈和不得已,所以佛法的一项重要修行即是忍辱,在困境中,在窘迫之境,依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依然对众生怀着善意。
27. 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28. 所有的修行不离皈依,皈依是修行的开始,皈依是修行的过程,皈依是修行的结果。
29. 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同样道理,只要内心没有了贪嗔痴,我们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扰,从痛苦中解脱。
30. 在佛陀以大悲心,用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宣说的诸多积累资粮的法门中,供曼扎是殊胜而简单的修法。菩萨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修供曼扎时也应以发这样的菩提心为前提。
31. 很多人却没有我这样幸运。曾有一位年轻的喇嘛与道友相约一起去印度学习佛法。两人手头所有钱财加起来不足一千元,于是他们决定走到印度去。临行前,这位喇嘛的母亲病倒了,他只好留在家乡等母亲康复后再出发。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后,患病的母亲去世,他才踏上去印度金刚座的朝圣之旅。在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大菩提树下,他完成了十万个大礼拜。在他众多的祈愿中,有一个是请求佛菩萨保佑他在家乡的八十四岁的老父亲在他离家到印度学习的三年里,平安健康,好好活着看到他回家。“在这古老而神圣的地方,我的心却时常惆怅;只因爹娘不在身旁,回吧回吧回家乡。”
32. 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诚信。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
33.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34.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我相信,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联结,都有因果,遇人遇书,都有一定的因缘。就比如从西藏回来,就看到了这本解惑之书,给予智慧之书。感谢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感谢赠书之人。
35. 想来当年母亲真是被我折腾得够呛!我后来常年在外求学,不再像小时候成天给她添堵,却让她流了不知多少思念和牵挂的眼泪。母亲不善言谈,她所有的情感都包括在她碧清的大眼睛和羞涩的笑容里。直到现在,她一笑起来还像小姑娘似的羞怯。一双妙目却是浑浊多了。贫穷、劳累、家庭、儿女,让曾经美丽轻灵的少女变成如今老态龙钟的模样。人到暮年,很脆弱也很关键,因为这时距离来世那样近。牛羊生下来几天就能自己走路,独立生活;而人不同,从哇哇坠地到长大成人,十几年里全靠父母养育。等我们有能力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时候,父母亲大都垂垂老矣,有的竟自撒手而去。我感激母亲,不仅因为她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而且她平安地活到现在,使我这个做儿子的有机会照顾她晚年的生活,让她衣食无忧,安心修行。母亲出家后,我很高兴,我想:她以后可以享用别人供养给我的东西了。
36. 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从一介凡夫通过修行而最终彻底觉悟的;也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早已成佛,只是待到机缘成熟,在公元前六世纪降生人间,为众生示现如何通过系统而有效的修行获得觉悟,并帮助其他众生走向解脱。我们持第二种观点,认为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启发我们、供我们学习、模仿而进行的演示。尽管我们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彻底觉悟,但仍然可以帮助父母、家人了解解脱之道,尽己所能为他们的修行创造助缘。
37.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五明佛学院出家人的真实故事。这个出家人叫阿莫绕多,在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十几年,对法王的信心很大。但他显现上行为却很不如法,整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学院的管家对他很头疼。
38. 诚如佛经所云,带着虔敬的心来朝拜五台山,一定可以见到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不一定是以手持宝剑与经函的报身佛的形象示现,他会以异彩纷呈的和众生心相应的形式显现,以此来加持度化众生。
39. 家中一切安排妥当,几天后,阿莫绕多请来几位出家人,为他助念《文殊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他在一旁打坐。大家念完一遍发愿文后,他睁开眼说:“我很差劲!没死成。再来一遍。”于是出家人又再念一遍。就在第二遍发愿文的念诵过程中,阿莫绕多坐着示现圆寂。
40. 去年年初,阿莫绕多感觉身体不适。一天他梦见法王如意宝,法王让他念诵十万遍《普获悉地祈祷文》遣除违缘。他按照上师的嘱咐,圆满了十万遍念诵,之后,再次在梦中见到法王如意宝,法王说:你到我这里来吧。
41. 不失正知正念,善待众生,宽容他人,努力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42.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43. 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44. 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45.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46.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47.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象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48. 我们学佛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地取舍因果,善护身、语、意三门。作为凡夫,我们没有能力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就者。远的不说,仅喇荣这个小小的山谷里,自一世敦珠法王时期十三位弟子虹身成就以来的几百年间,以各种方式示现成就的修行者层出不穷。有些人的事迹生前为人所知,有些人却终生隐藏自己的功德,甚至故意示现离经叛道的形象游舞人间。
49. 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50. 几年前,阿莫绕多似乎再也无法忍受学院严格清苦的生活,回到了家乡甘孜达塔,还结婚生了孩子。看见他这样,道友们觉得他违背誓言、自甘堕落,都很蔑视他,乡亲们也有不少非议。有一次,他对别人说:如果死的话,我可能会头朝下死去。这话的意思是说会死得很难看,不吉祥。
51.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5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53.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54.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55. 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56. 无伪的信心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而成就者的加持原本就无所不在。
57. 堪布说:“你经历过的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把生命经验,顺境、逆境,是苦、是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
58. 离开前,上师说:你们去大瑜伽士却旺仁增千波那里求一个长寿佛灌顶,这对你们会有帮助。却旺仁增千波是当时藏区公认最伟大的伏藏师,拥有不可思议的神通。菩提金刚、如来芽尊者和另外一位师兄弟晋美俄才来到瑜伽士的住处。
59. 瑜伽士正被自己的一帮小儿女弄得焦头烂额,听说有人求灌顶,便大骂:没看见我有多糟糕吗?你们是不是存心讽刺我?几人说明求灌顶是上师晋美林巴尊者的指示后,瑜伽士才同意为他们灌顶。他坐在一堆乱糟糟的杂物中间,一时找不到灌顶用的拂杖,便随手拿起一根拨火棍,又解下自己的绑腿扎在棍子一头,开始为他们灌顶。
60. 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61. 从另一个角度说,他又是幸运的,让我非常羡慕。藏地很多人都发愿有生之年能到印度金刚座去朝拜,但最终完成心愿的却不多。像他这样不仅亲眼见到金刚座、亲手触摸菩提树,而且还在曾经为佛陀遮荫蔽日的同一片树荫下圆满完成十万大礼拜的人,是真正有大福报的人!他已去世的母亲、尚在世的父亲、挥泪为他送行的全村人,以及所有随喜他、帮助过他的人,都将因他的善行而获得利益。
62.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63. 活着,是因为关爱与求知。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及心,那就是智慧了。
64. 当你决心敞开心胸,毫无成见地向佛陀学习解脱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传承的修行者面前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把自己的决心庄重表达出来。这不是形式主义。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
65. 菩提心平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66.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67. 世出世间,唯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68. 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69. 安乐,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内心宁静,与物质并无多大关系。“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如果没有期望,是不是也就不会有失望,尽全力做到自己的最好,而不强求结果,是不是就可以无愧于心。认识无常,放下我执,内心安然的过余生。
70. 如果你对某个出家人没有信心,或是对他显现的一些行为看不惯,可以不去依止,不去亲近,但绝不要诽谤。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忠告!
71. 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想起灌顶还需要宝瓶,又随手拿来一个壶当作宝瓶,把里面的甘露分给三人喝。求灌顶的人对自己上师的教言和瑜伽士的加持力没有丝毫疑惑,恭恭敬敬地用手掌接甘露喝下。菩提金刚更是捧过宝瓶,把其中剩下的甘露全部喝掉了。后来,他们果然都得到长寿佛的悉地,活到高寿。菩提金刚常常说:自己本不想活到这么老,只怪当初瑜伽士的甘露喝得太多,想早点死都死不了!
72. 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著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
73. 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74. 每次在我深陷困扰之时,总是有一本书来启迪我的心智。《次第花开》一章一章细读,一句一句感悟,读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自察自省的一个过程,读到到末尾时也已然跳出了自己的心坑。
75.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