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8 00:31 6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名为“α Centauri Bb”的行星正悄然绽放着神秘的光芒。这颗位于半人马座α星系中的行星,如同一位静静守望的智者,诉说着宇宙深处的古老秘密。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颗神秘行星的面纱,一同探寻它的奇幻之旅。
1. 因果现象的生灭变化,必须要用因缘的道理。
2. 因缘说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时所悟出的最大法门。
3. 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诸法,无非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无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
4. 为度众生,虽遭无量苦逼而不以为苦,由于持戒积德,虽获无量福报而不以为乐,因为不论苦事或乐事,皆由因缘所生的假相,而非实相。
5. 从因缘之说,佛教为已进佛门,并在修行道中相当努力的众生,解下「我」的价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脱。
6. 佛说因缘生法是空是无,乃对根利的众生说,是鼓励他们撤除功利观念的「我」执,而进入解脱之门。
7. 从因缘的立足点上说,佛的一切教诫,无非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空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种接引教化的方便法门,其中并无一成不变的定规定则。
8. 从因果与因缘的含义,说明了佛法并不深奥难懂,只要掌握住因果与因缘的原则,佛法的纲领,已被你抓住了。
9. 明因果,可以不堕三途恶道,知因缘,可以撤除我执我见的藩篱。
10. 知因畏果者修人天善法,通彻因缘者修出离法。
11. 唯有因果与因缘两重观念的相加并驰,方是大乘菩萨道的正信及正行。
12. 从佛法来说,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因缘和合现象而已。
13. 佛陀觉悟的真理又是什么?是因缘,是缘起。
14. 如果我们也能懂得因缘缘起的真理而受用的话,我们也能像佛陀一般,舍弃这个有漏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
15.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就是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的种种关系,就是因缘。
16. 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运命浮沉,懂得世间生命的缘起缘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洞然明白了。
17. 世上生生灭不已的因缘有四种:一、无因无缘;二、无因有缘;三、有因无缘;四、有因有缘。
18. 在佛法里面,我们相信因缘果报是环环相衔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缘。
19. 有因有缘,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自己不能把握因缘,万事万物就很难圆满了。
20. 前世,你是我亲手种下的一株碗莲,别的莲都开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没能把你清丽的容颜展现在我眼前。
21.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诗写婵娟,词谱秋莲。喜榕树,书香氤然。香梅品尽,两处情牵。谢诗为证,曲为媒,词为缘。隐隐青竹,脉脉红莲。深深院,绮韵盈然。花前携手,秋波相牵。道眼中情,情中语,语中缘。
22. 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23. 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24. 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样的缘分?
25.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26. 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27.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同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的擦肩。
28.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开,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29. 握紧拳头,你的手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30.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31.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2.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3.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3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35.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36.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37.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3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9.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0.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41.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42. 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43.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44.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45.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46.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47.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48.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9.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50.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51.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52. 1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
53. 2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
54. 3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
55. 4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的,属中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而无需求的,属下等缘。
56. 6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
57. 7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58. 9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59. 10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
60. 11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61. 12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
62. 14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
63. 16有时,生活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忍让,一种迁就。
64. 17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宜针锋相对,铿锵有力,多彩的生活,既有阳光明媚,也有倾盆大雨。
65. 18强硬有强硬的好处,忍让有忍让的优势,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适宜而为。
66. 19妥协不一定全是软弱,忍让不一定就是无能,和为贵,有时,迁就忍让也是一种智慧。
67. 21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
68. 22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69.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
70. 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71.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多怀感恩心、才能四海通达,这就是缘分的秘密!
72.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73.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74.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75.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76.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77.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8.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79.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80. 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