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6 23:48 6
1. 比拟 (
2.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3.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
4.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5. 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6. 有十种修辞手法的作文片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的美好)x0d梦想是腾飞的翅膀,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梦想,就有了成功的希望(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对我们的重要性)x0d梦想是如此重要,追求梦想则是成功的前提对于步入初中的我们,或许认为初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书本题卷堆积如山,一月一考紧凑连接,家——学习爱——辅导班三点一线的生活鼓噪乏味但生活虽苦,我们仍能在苦中作乐,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眼下的艰难的求学之路都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历程,是我们为追求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的见证x0d我曾被突如其来的考场失意打击的失魂落魄,我曾被接二连三的批评震慑的魂不守舍,我也曾因皆大欢喜的成功变得骄傲自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每当我想起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律师时,我又会迅速地冷静下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忆一切,变得和往常一样,只顾着继续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罢了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苦难对我们来书只是一种历练)现如今的吃苦与挫折算不了什么,它仅是考验我们能否成大器的管卡只要我们毫无畏惧的抬起头,勇往直前,张开属于自己的翅膀去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守得花开见明月”,找到那一片美好蓝天x0d梦想就是豪迈的江海,热情奔放;梦想就是广袤的土壤,孕育果实;梦想就是轻柔的白云,飘扬飞逸;梦想就是璀璨的星空,伴我前进(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梦想的美好和追求梦想的美妙)。
7.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
8.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4、夸张(
9. 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10. 雨也下得也很有劲,像是无数的小珠子,从天上落下来,砸得雨棚、树叶都噼里啪啦的响
11. 雨点掉在河塘中,泛起了无数涟漪,就好像是金鱼头上的花朵。
12. 小学作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疑问、排比、夸张、对比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3. 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
14. 按下列要求练习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 ①仔细观察狂风暴雨的特点,用一段话把它的特点描绘出来。 ②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描写雪景的变化。 ③"秋风吹来,秋天的景物将有些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觉?能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吗?
15.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6.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
17. 夏天阵雨是个急脾气,来得快去的也快
18.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 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
19. 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20. 一下子,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劲地往下掉
21.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22. 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
23. 雨不大,软毛一般地下,落在手臂上,脸庞上凉丝丝的,却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24. 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
25. 下雨了,雨像一滴滴哭泣的眼泪,从天空中落了下来。
26.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27.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
28. 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7、举例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c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修辞手法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种类⑴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⑶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3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
29. 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
30. :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种类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这10种。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中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作引用、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作假设”小学和初中不常用,一般是到高中和大学才可能学到。
31. 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 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 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 (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
32.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
33.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
34. 春天的小雨像牛毛一样又细又密
35. 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6.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7. 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
38. 雨更大了,房顶上,街道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
39. 读一读下面的例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的,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我弓着身子,艰难地迈着步子。风从裤管里、衣缝里直往里钻,身上像是被许多小猫爪子搔得痒痒的。前面路口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 唰唰"的响声,像在说:饶命吧!狂风发出尖利的呼啸,像是在狂笑戏弄着杨树的怯懦。 ①作者从两方面描写了狂风的猛烈:一是写"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二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段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 "标出来。 早晨,我一觉醒来,一眼就望见了玻璃窗上开满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霜花。 你看,有的像一丛丛茂密的灌木;有的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一片片白云;有的像生长在南方的椰子树;有的像海里翻滚的波涛;有的像玉色的珊瑚岛;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山峦;有的像突兀的山峰巍然 本段抓住玻璃上霜花景色奇异的特点,运用七个比喻句,对绚丽多姿的霜花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请你仿照此段的方法,写一段阳光照耀下的雪景。 风沙越来越大,它在树林当中呼啸、旋转,忽而掠过房顶逃遁在大沙漠之中,忽而又瞬息万里地冲到这小学校里,推着门窗,好像在吓唬人,好像要找较量的对手。 这一段主要描写风的______态。段中用了哪八个动词,想一想,这些动词起了什么作用。 (
40. 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
41. 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 (
42.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43. 外面的雨犹如无数跟银线从天而降
44. 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
45.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 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 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 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
46. 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