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朦胧之美,自然之诗的句子

面书号 2025-03-06 23:47 5


在浩瀚的宇宙中,星辰闪烁,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宇宙奥秘”的神秘面纱,一同探索那无垠的宇宙世界。

1.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2. 庐山云雾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美。

3.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总之,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学习中要注意区别。最后祝假期愉快,学业进步!

4.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5.

6. 走在灰朦朦的雾色里,看晨雾如薄云,又似轻烟,笼罩着大地

7. 雾,弥漫在空气中,缓缓地流动着。像一杯乳白色的牛奶流到了我的嘴里,香甜可口。

8. 云雾在慢慢地消散。一眨眼的功夫,便成了一件轻薄的衬衫,随风飘向远方。

9. 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10. 最后一个自然段仅仅一句话,但是一个云遮雾罩再次照应前文似乎随手就能摸到,一个流连忘返,真切的写出了游人的感受,也应读出感情

11. 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12. 这样,两个总分段落,两段完全运用比喻的文字,把庐山云雾的神奇、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庐山之中,飘飘欲仙,流连忘返。

13. 些缠绕在山顶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14. 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天地。

15.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2、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16. 起风了,黄山的云雾千变万化。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骏马,真是千姿百态。

17.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比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是内容层面的东西,属于教材本身传递的信息。读完以后,我们重点还要了解、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在学习完2、3小节之后,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总结,你发现这两小节在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结合平时你在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中看到的云雾的样子,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3小节的形式,试着写话,也用上课文中的句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写话练习,是课文学习的一个延伸,也是对总分的构段方式及比喻修辞手法的消化吸收运用的过程。

18. 大面积的,扇面形的云霞,从堆积的白棉花球,变成了金色的菠萝了。然后出现了一抹玫瑰红,一抹暗紫,像是远方的花圃,雪青色,灰黑色,褐色和淡黄色,时隐时现,掺和在一起。

19. 这雾细如白纱,如晶莹的蝉翼,我似乎在茫茫的雾海中飘荡,我感觉楼房似乎也在摇摇欲坠。

20. 你好!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21. 云雾包围了整座山,好像一个白色的屏障。

22. 这一段文字写出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在文章结构上同第二自然段,也是总分写法,也是用了几个比喻句。 “随风飘荡的一缕青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北冰洋上的冰山”,文章省略了本体,然后用了“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的句式,为的是表现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似乎等不及你眨眼睛,它就变了个模样。总分写法,比喻句,学生通过跟第二自然段比较,应该也能够发现的,所以,这一段的教学,就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对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认识,避免学法的重复

23.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24. 起风了,黄山的云雾千变万化,一会儿像一条腾空而起的龙;一会儿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会儿像一朵盛开的荷花。

25. 这雾可真大啊!大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笼罩起来了。

26. 本小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总分的构段方式,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中心句,根据云雾所处的位置和姿态,用“就像是……又像是……”、“是……又是……”的句式,分别把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巧妙的比喻,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品读文字的时候惊叹,哦,庐山的云雾竟然真是太奇妙了,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教学这一段,我们可以发掘以下几个教学价值点:1掌握总分的构段方法。这样的写法在第二课《美丽的南沙群岛》也有出现,这里再次出现,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一个强化的效果,学生发现这种写法应该不难,重要的是懂得写景的文章可以用总分的写法,这样层次清楚,读起来一目了然,从而产生尝试的愿望。三年级属于习作起步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是训练的重点,这里的教学为课后的仿写练习做了一个铺垫,所以,应作为训练的重点。2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平时所说的比喻句,往往并不一定是他的切身感受,这里的比喻,是根据云雾所处的位置、姿态展开想象,所以读起来生动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这一点。

27.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8. 今天的雾真大啊,那白茫茫的大雾像一块巨大的纱罩,把大地上的一切全部都笼罩住了。

29. 第一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是内容层面的,属于原生价值范畴,学生能够读懂。“神秘”这个词语高度概括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变幻无常,随手摸到,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都突出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神秘。一个“更”字把庐山的云雾与其他的景物做了一个比较,庐山景色秀丽,高峰、幽谷、瀑布、溪流都很美,然而最特别的,还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只有她她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让人有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去读文,妙不可言,所以,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神秘、更”这两个词语

30. 漫步于雾中,就像进入缥缈的仙境一般

31. 渐渐地,浓雾变淡了,变成一层层薄薄的纱,在空中飘来飘去,

标签: 写雾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