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没钱爱多久》读后感合集

面书号 2025-03-04 15:47 6


1. 但是时间在不停地流逝着,随着“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梦里的梦也开始变得“不复轻灵”,渐而“变得很沉重”。当秃柳绿成荫,阿媛住院休养了,后又开始化疗了,渐至进食困难、靠他人用勺子润湿嘴唇,后而“她直闭着眼睛睡”。终于,阿瑗再次来到了古驿道,甚至轻健地到船上与父母相聚,只是钟先生却叫阿瑗“回自己的家去”,阿瑗便“笑眯眯地放心了。她眼里泛出笑来,满面鲜花一样地笑”着回家了。梦里梦结束了。

2. 近来闲来无事,觉时光一分一刻难捱,便想着找两本书看看。首先找了一直想看的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未及看,突然想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是我一直想要看的,遂又找到了《我们仨》。因为《我们仨》比较短,便决定先看。

3. 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4.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先生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5.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她的志愿是“当教师的尖兵”。钱瑗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她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钱瑗教授一生为教学为学生倾尽其力,即使疾病缠身,父亲重病,她都不忘百忙之中去给学生上课,据学校的评价,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她为了爱护学生,无限量地加重负担,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她常常是改了又责令重做,就连杨绛先生都劝她,“能偷点懒儿吗?能别这么认真吗?”她总摇头。

6. 但是“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还在寻觅归途”。这些明明是最最沉重的死别,在故事的结尾杨先生用仿佛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戛然而止。

7. 这部分初读起来甚是费解,里面的船、客栈、杨柳等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我一开始读的时候会误认为钱钟书先生是被拘禁在那条船上了,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再细细想来才明白个中原委。这里面涉及到钱钟书先生晚年的个人背景,由于晚年身体状况急剧下降住进了医院,而女儿圆圆是脊髓癌晚期也住进了医院接受治疗,作品中钱钟书先生所在的船,结合个人背景以及作品中对于钱先生在船上的身体状况,船上所标的号码311和每次探望需要登记等描写可以将作品的船理解为象征性的医院。而杨绛先生每次需要从客栈去看望丈夫和女儿,她在文中也提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客栈在这里象征着家,但这个家只是个供她每晚休息的地方,因为她最爱最牵挂的人都不在这里。

8.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9. “杨柳又变成了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钱先生终是从一程一程不停前进的船上消失了,杨先生终于回到了三里河的家,只是家“已经不复是家”,“万里梦”终于也结束了。而我却始终觉得这一切就是一个梦里梦,醒后依然是他们仨相扶相持的日常,但是杨先生再也没有着墨写她们从梦里梦醒来的情形,初读之,觉得非常遗憾,但是今天当我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后,才知道这就是他们仨失散的真实写照,只是杨先生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来回忆这段悲恸的旅程。

10. 如此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博学多才,正直善良,温暖亲切。

11. 钱钟书虽然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越,但在生活方面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拙手笨脚”。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五十多岁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在留学期间乃至以后的岁月中,二人都互相扶持,一起读书工作,一起出外“探险”,学着做饭,学着生活。二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和追求,有着对彼此的包容与理解,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

12.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爱、有情、有趣还有调。他们这一家实在是太让人向往。

13.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在丧女、丧夫的双重打击中倒下,而是凭借着从容自若的情怀在最后的岁月里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我们仨”的故事用平缓的笔触串联了起来,让平淡而温馨的故事变得鲜活,散发出珍珠一般的璀璨。

14. 杨绛先生是明亮的。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品质是什么样的,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会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等诸多形容词。杨绛先生的散文平淡、真实而又从容,文中的故事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用一种淡然的心态来讲述生活中的烟火气,在平淡中,蕴含着杨绛先生内心的卓越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平凡自然,这是现今社会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种内心明亮的信仰和追求,纯精神境界的享受。正如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15. 一宿无梦。

16. 作者是不幸的,她在两年之内连续遭遇了女儿与丈夫的离去,作者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仨”六十年来积累的温暖、快乐和温馨充实了她的绵长思念。

17.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幸运的,两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对什么坎坷磨难,没有戾气,只有温情。先生总是轻描淡写,甚至总能感受到他们苦中作乐的幸福。先生和钟书相处的陌生,实在是让人太羡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远迁就包容对方。一辈子,实在难得。

18. 阅读第一章“我们俩都老了”的时候,就对杨先生描述自己的梦以及她和钱老的关于梦的解读心生莞尔,那时候还没有过多地了解这本书的前后,还以为一直就是这样温温暖暖地笔触,书写着她们一家晚年的各种平常事。

19. 钱瑗的到来,令这个小家倍感温馨。钱瑗从小就爱识字认书,“她只看一眼就认识了,不用温习,全记得”。钱瑗与爸爸妈妈的关系甚是亲密,特别是与爸爸之间始终以“哥们”相称。但上天好像总爱和她开一些玩笑,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出过疹子,隔年春天得了痢疾,所以大多数东西她只能看着别人吃,一人乖乖地在旁边玩,几年后,又被查出患有骨结核。经常是上学一个月,休学几个月,功课由妈妈来教,涉及数学(主要是代数,也附带几何、三角)、化学、物理、英文文法等。在妈妈的辅导下,钱瑗考取贝满女中(当时称女十二中)高中一年级,代数得了满分。(贝满女中,亦称“贝满中斋”,位于同福夹道3号。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是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办人裨吉励莎,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而建。)

20. 一打开,便被吸引,一时竟无法停下。新一轮的降雨才过,气温降到了可以穿长袖的怡人时候,午后室温凉缓,困意也无,一个人静静地读着这则不算回忆录的温情故事,越看越停不下来。及至下班时候,竟然看到了尾声,到家匆匆做晚饭吃后,又接着看完了。并没有多少触动,只是有点压抑,常规地八点左右去散步,两圈后,突然下雨,便遂了不想继续走下去的心。回家洗澡,洗衣后,与董小姐通了一通例行的电话,写了两页字。感觉到困,没有等到董小姐的视频电话就入睡了,这一睡,竟然直接到了早晨接近八点才起床。jzd365.Com

21. 在我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二人的认知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二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是令人羡慕的夫妻。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学者之家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即使透过书本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我们年轻人身上欠缺的东西。

22. 但这万里长梦啊,你让一个孤孤单单的老人在往后的寂静长夜如何承受这梦醒后的悲凉呢?

23. 轻松的笔触突然被一个电话改变,一个通知钱先生必须去开的会,连杨先生都不能代替,也无法请假。初读的时候,我以为是某场政治 运动,致使钱先生必须独自去“开会”,但是看着杨先生的叙述变得急切和彷徨,我的心也跟着悬着了。看到她们母女终于找到了钱老,还没来得及放松情绪,故事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压抑,虽然杨先生的文字没有过多着直白地述此后的种种泣血的场景,而是一直以描述梦的方式叙述。但是读着,悲切的情绪就是慢慢滋生了,特别是梦里梦。看到杨先生写到自己独自一人白日照顾着钱先生,晚间在梦里看到阿瑗的活动,阿瑗很忙,只有周日能来古驿道相聚。读至这里,心里还在想着:呀,终于还是要变得轻快了呀。

24. 在这个安详而又真切的世界里,他们不求闻达,一辈子以书为伴,与世无争;他们安贫乐道,即使陷入困境,也会用平常心武装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正是凭借这份不世出的豁达,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享受着生活的甜润,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这种大爱无言、宠辱不惊的情怀,支撑着“我们仨”结伴同行,即使在最动荡的时期,也没有随波逐流,扭曲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5. 在书中,作者通过平淡如水的文字,将所有的举案齐眉、舐犊情深、相濡以沫凝聚在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琐碎之中。

26. 梦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梦中,你的想象会成为现实,现实会遭遇厄运,厄运会祈求神灵。在梦中,似乎一切都是圆满的,又似乎一切都有些缺憾。

27. ——钱钟书

28. 全书读完,内心隔日还难平复,心中对钱杨二老的敬佩又再生许多,希望她们仨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的相扶相持,开心快乐地在生活在一起。

29. 而且正是凭借着这些平淡的画面让“我们仨”真实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完美的复活并得到了永生,这些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在洗尽铅华之后折射出了一种平淡的美丽,这种美丽让我们学会了豁达与从容,教会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温暖自己的心灵。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和快乐。用心去体验每一份平淡的亲情、友情、爱情,品味平凡与不平凡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忘却得失,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0. 我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大意是:对于一切荣耀和屈辱都泰然处之,用平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花开花落;对于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这是一种境界,对名利应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31. 忘记当初是聊的什么话题了,但对那个问题记忆深刻,他问我,你认为家是home还是family?我思考了半分钟,选择了后者。我想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各位,你们大部分人的回答也许和我是一样的,但回答归回答,现实是现实,依然有众多口口声声说家是family的人却在home面前争得面红耳赤,良缘从此分道扬镳。问题背后会有无数的解释在排队,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有时我们只适合做个旁听(观)者,无暇顾及太多。但就杨绛先生的家庭而言,我作为一个跨越了时代的旁观者,都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family的温情。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每当我因为哽咽读不下去的时候我就选择放下书本玩玩手机分散一下注意力。因为我也不舍让自己心疼太久,怕惊扰了旁边的爸爸,只好选择这样的方式断断续续地读完。长长的古驿道,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绿了嫩芽,黄了落叶,灰了树干。只有那落地的柳叶,无论绿的黄的枯的死的好像都在悄悄地说,那位老奶奶又颤颤巍巍地向那条船走去了。这条长长的古驿道,走着走着终究有到头的那一天,这个万里长梦,梦着梦着冰凉的泪珠终究会划过脸颊。我只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钟书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吧。”他说:“绛,好好里” 。(即‘好生过’)女儿钱瑗于1997年早春离世,丈夫钱钟书于1998年岁末离世。正如杨绛先生所言: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原句为“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出自白居易的《简简吟》。

32.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33.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回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温馨、快乐、艰难、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读者认为杨绛先生通过此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而我,通过此书,却看到了杨绛先生作为女性,这一生是多么的勇敢、坚韧、明亮,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34. “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35.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36.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37. 全文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这是一位历经人生颠簸的93岁老人的思念所化成的温情。

38. 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整本书篇幅最长,笔墨最多的部分,主要追忆了一家三口的平凡生活。

39. 由于爸爸妈妈都是好性格,不争不抢,钱瑗自小便懂事乖巧,正是这份敬业精神和与人友善的相处,钱瑗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同事的爱戴,同时,也是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使得她的疾病日益严重,1997年因患脊髓癌去世,享年60岁。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杨绛在书中写到:“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啪嗒一声,地上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能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秽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跌倒。”

40. 第一章最后一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成功地引起了我读第二章的欲望,哪知翻开第二章后,故事由日常欢乐的画面陡转,急急地催人往下读,甚至仿佛无形中有一种隐秘的力量号召着我快点结束这一章的阅读,好能知道这一章不过真是杨先生妙笔描绘的另一个梦,一个“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当我读完,杨先生笔下又是他们仨的温馨日常画面。

41. 钱瑗是夫妻二人在留学期间生下来的。在杨绛怀有圆圆时,钱钟书的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感动,“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世间最温暖的情话,微甜却不过分腻人。

42. 早上到公司后,脑子里就开始慢慢回忆起昨日看的故事情节,情绪也一点点开始晕染了,但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突然地想看看别人对着本书的评价及读后感(这是近年有的习惯,看完一本书,自己心里有若干触动,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就会去知乎和其他网络上看看别人写的评价及读后感)。看了几篇,内心的一些疑惑似有解答,但是还是想没有找到想要的感触。又百度了《我们仨》里的主人公生前的一些故事,以及该书诞生前后,这一家人的真实生活记载,心中慢慢明了这本书的脉络,渐渐生了悲戚的感触,脑海中一直回旋着“我们俩都老了”和“我们仨失散”这两章的情节了,情绪似是陷在了这两个梦中,抽不出来,又感觉非要抽出开来。

43. 在没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钱瑗教授的存在,知道以后,除了敬佩之情更多的便是心疼。心疼她的懂事乖巧,心疼她的认真负责,心疼疾病带来的疼痛,亦如心疼这个世上所有被悲伤笼罩的人,明明不是三岁孩子,却还单纯地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开心快乐无病无灾。可人间毕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44.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纵使三个人的感情经受住了柴米油盐的考验,但终究抵不住悠悠岁月的无常,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仨”走散了。

45. 不知是不是第二章给我太多情绪的触控,后面的第三章虽然杨先生平淡,叙述着她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经历,读完也没有留下多少的印象。脑海里散散落落的画面是他们初到巴黎钱先生摔断牙、找房子、做早餐、杨先生学做红烧肉、剪虾须,初为父母的幸福日常、回国后的动荡生活一家人的分离与重聚以及艰难度日、阿瑗的从不被爷爷放在心上到得意非凡的“吾家读书种子也”的成长、特殊年代一家人的生活记录;直至后来经历半生动荡和沉浮,终于在三里河的四间房的寓所安顿下来了,有了一个家。一家人在新的时代中,不求名,平静快乐地生活的平常画面。特殊时代下,悲怆的生活经历,杨先生都是一笔带过,大概只有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蕴藏在这些看似“秀恩爱”、“秀幸福”的文字下的沉重。而我只是羡慕他们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团结,并不在乎被秀一脸。

46.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47. 轻松的'笔触突然被一个电话改变,一个通知钱先生必须去开的会,连杨先生都不能代替,也无法请假。初读的时候,我以为是某场政治 运动,致使钱先生必须独自去“开会”,但是看着杨先生的叙述变得急切和彷徨,我的心也跟着悬着了。看到她们母女终于找到了钱老,还没来得及放松情绪,故事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压抑,虽然杨先生的文字没有过多着直白地述此后的种种泣血的场景,而是一直以描述梦的方式叙述。但是读着,悲切的情绪就是慢慢滋生了,特别是梦里梦。看到杨先生写到自己独自一人白日照顾着钱先生,晚间在梦里看到阿瑗的活动,阿瑗很忙,只有周日能来古驿道相聚。读至这里,心里还在想着:呀,终于还是要变得轻快了呀。

48. 杨绛24岁,钱钟书不足25岁,二人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钱钟书是我国的庚款公费生,杨绛以旁听生的身份留在牛津大学。二人在英国除了求学读书,闲暇之余便是出去“探险”。(即四处走走,因每一处都是新的'地方,故有“探险”之意,二人一生都对“探险”乐此不疲,对未知永远充满好奇和勇于探索的勇气)

49. 杨绛先生是勇敢的。第一次和钱钟书先生见面,钱钟书先生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先生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面前勇于表达自己,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轻而易举的俘获了钱钟书先生的心,以至于钱钟书先生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50. 杨绛先生是坚韧的。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写到:“……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51. 初到牛津,杨绛先生夫妻也曾面临过如今许多留学生都会遭际的问题——饮食的不适、交流的障碍、学业的挑战、异乡立足的艰难……从两个人到三个人,杨绛先生在他乡怀孕、生女,没有父母的帮助,和钟书先生一起抚养女儿;从国外留学回国后,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历史时期,杨绛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对,将家里大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后,她仍然像屹立在风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从未倒下,无不体现了杨绛先生坚韧的品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磨难,杨绛先生是坚韧的。但是对于丈夫和女儿,杨绛先生又是柔软的,对丈夫嘘寒问暖,体贴入微,对丈夫的事业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对女儿精心抚养,让她快乐、健康地长大,将女儿培养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杨绛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深深得值得我们佩服和学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