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4 07:47 5
1. 我先来到鲁迅故居。这是一所简朴的小四合院。站在院中,环顾四周,北边是鲁迅母亲和妻子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则是先生会客和藏书的房间。院子中间,有一棵鲁迅亲手种下的'丁香,历经了九十多年的风雨,仍旧枝繁叶茂,枝叶几乎填满了整个院子。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就住在这个小院里。
2.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3. 鲁迅为救治国人便选择了学医。但他在日本留学时一次上细菌课加映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上日本军人抓住了一个据说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正要斩首。片子还特意映出了围观的也是中国人,他们竟无动于衷。这时,日本学生都高呼万岁,而鲁迅的心却像被毒剑击中了一样痛苦,他痛切的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3月,鲁迅毅然离开仙台回到了东京,开始从事鼓吹革命的新文艺运动。没过多久,他又回到祖国拯救国民。
4. 走出故居,我来到鲁迅生平展览馆。从中,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先生的事迹。
5. 作文来源: >
6. 200x年x月xx日,我参观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及鲁迅居。 进入馆内首先抓住我们视线的是一座白色的鲁迅先生半身雕塑,神情较凝重。馆内增设了五四运动风云人物如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的展板,让我们重温了那场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鲁迅博物馆内以编年顺序陈列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并以鲁迅与儿童、鲁迅与青年、鲁迅与木刻艺术和鲁迅与国际交往为专题,介绍鲁迅光辉的一生。展览突出的是鲁迅先生鲜明的特色,陈列的解说词大多引用鲁迅先生的自述,加上作品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还有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述,引发我们这些参观者去思考其中的深意。鲁迅博物馆的西侧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1924年,鲁迅携母亲及原配朱安夫人迁居于这座小四合院,且亲自设计改建,一直居住到1926年离京南下。著名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八十余年时光流逝,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庭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仍然枝繁叶茂。四周偏厅内陈列着先生的一部分原版书籍以及与许广平的书信原稿等,还有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室内陈列的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又将我们带回了先生创作的那个年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鲁迅故居南侧有一家鲁博书屋,那里主要经营的是鲁迅作品及有关他的的书籍,还有一些木刻画及先生的画像,参观者可以自由的翻阅其中的书籍,从图画到文字,带着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生。
7. 鲁迅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从不赌钱。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始终写不出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特意请了一位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鲁迅一边看,一边记录,最后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这种认真仔细、追求完美的精神,使我敬仰。
8. 缓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街上,两边都是木结构的古式老屋,有着镂空的门窗,雕着精美、细腻的人物和花草。不时又会有一家仿古的作坊呈现在你的眼前,有制作狼毫的笔店,有蓝印花布染坊,又有公生糟坊和它飘出的阵阵酒香。象在细细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9. 不知不觉间走到鲁迅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都昌坊口,建成于1953年1月,三味书屋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
10. 提到鲁迅,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肯定有过很多感动和追忆,借着这次参观,我们走进了鲁迅的生活,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民族情。通过这次活动,团员们结合自身实际,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更需要谨记前人的的教诲,弘扬民族精神,团结一致建设我们的祖国。
11. 可以说《祝福》描写了一个在封建旧社会吃苦受累的人物,鲁迅先生也是通过《祝福》这部作品向人民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祥林嫂的苦命人生不是一个人所造成的,而是她所生存的那个旧社会本就是如此的.黑暗,是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所造成的。
12.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怎么说来都是个悲剧人物,出生极苦,然后从帮人家收拾家务做劳工,可是后来因为封建礼教的冷血遭到驱逐。之后祥林嫂算是有过上一段幸福日子,嫁给了一个真心疼她的男人,可谁知道后来生的儿子给狼叼走了,丈夫又因为常年在外做苦工得到疾病,后来无路可医治也死去了。最后,祥林嫂也在天寒地冻当中死了。
13.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学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课间观看了“日俄战争教育片”,他发现中国相对于其它国家实在太弱小了,而国人们对此麻木不仁。他深受刺激,果断决定弃医从文——因为唤醒人们的精神比治疗他们的身体更重要。他要用文字拯救这个国家。这种爱国的精神,使我敬仰。
14. 祝福所有的人在什么时代都不要冷漠,都不要沉沦。
15. 可是却让我失望了,百草园并没有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那么的有趣。许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园也没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水平,能把不美的东西写得不平凡。
16. 小船在河中轻轻地滑行,摇撸在船公的手中缓缓摆动,击起层层涟漪,向两岸悠悠地荡漾开去。拱形的小桥横卧河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流于小桥两端,不时回头远眺或停步细端,也许想在这白墙黑瓦、小桥流水间寻回记忆深处曾有的点点依恋。
17. 与其说这是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哀,不如说这个那个时代很多命运悲惨的妇女的写照,封建的社会残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们,封建的礼节让那么多原本善良的人们见到一个可怜无助的女子而撒手不管。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我认为是祥林嫂自己的沦落和封建的时代中冷漠的人心。
18. 字数: 550字作文
19. 啊!鲁迅先生!感谢您,带领着新中华!
20. 鲁迅从小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由此学校发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他将奖章拿到街头卖掉,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头顶直冒汗——他就这样驱寒坚持读书。这种不畏艰苦、发愤图强的精神,使我敬仰。
21. 接着就是要去参观鲁迅的学院了,也就是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里,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得自带学习用品,当然也包括书桌。据说鲁迅上学的时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笔钱去给鲁迅做了一件红木书桌。“这就是我们大文豪鲁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导游姐姐和我们介绍道,三味书屋也就这样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实还没有到达——那就是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
22. 《祝福》真是一部值得人们反思的文学作品啊。
23. 我们说祥林嫂的悲剧就在于祥林嫂是一个心怀爱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可是却没有生活在一个光明社会。她的可悲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没有看清自己是如此渺小,没有认识到命运并非是自己主宰的。
24. 在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民族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黑暗岁月,鲁迅用他的'巨笔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僚资本主义的黑幕,唤醒了沉睡在笼中的民众,鼓舞人民搏击黑暗、战取光明。他鼓励青年运动,并参与“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当陈延年、华磊、杨铨等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他冒死参加了追悼仪式,提笔做旧体诗《悼杨铨》,以志哀思,并当着特务发表了慷慨陈词。他曾两次邀请陈赓到家介绍“围剿”国民党的情况。鲁迅根据下层人民的需求来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表达爱憎,因而在他逝世之后被民众发自内心地誉为“民族魂”。
25. 关键词: 鲁迅 观后感 小学六年级 550字
26. 幽幽地勾起一丝莫名伤憾,不禁黯然……
27. 作文标题: 鲁迅故里观后感
28. 祥林嫂原本是一个命运颇差的年轻妇女,年轻能干,勤劳敬业,对未来还充满着憧憬,勇敢地逃离了束缚自己的婆婆渴望在外地找到新的生活,可是命运不公,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还把她许给了一个山里的男人。那个封建的时代,这是对她多大的屈辱,她的生活好不容易又安定下来了,但是意外又来了。她的第二个丈夫死了,两岁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这个世界又剩下了她孤苦伶仃一个人,为了谋生她回到了以前的雇主家里缺被冷落嫌弃,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却被人嘲笑挖苦。最后都觉得祥林嫂晦气,她成了乞丐,倒在了乞讨的路上。
29. 鲁迅故居是鲁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园是周家原已荒芜的菜园,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占地2000平方米,现基本保持原样。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处私塾,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图表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和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历程。
30. 还好,我们现在不是那样封建的时代。总是会有温暖的人帮助在黑夜里挣扎的人,这个世界永远是光明打败黑暗。庆幸,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没有被艰难的命运打到,敢于做命运的主人。
31. 在语文课上,庞老师给我们讲过鲁迅;在平时,我也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作品,对鲁迅有一些了解。这次参观,让我更加贴近地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他的伟大。他不仅有伟大的作品,而且有伟大的人格、伟大的精神,——他身上展现出来的爱国、勤奋、认真、用心等精神品质,真的使我非常敬仰。
32. 忽然间想起马致远的一支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3. 从鲁迅故居参观出来,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尽感慨,看到街两旁的古老民宅,看见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燕子,燕子已在屋檐下安顿好了家,老燕子正哺育着一群羽翼渐丰的小燕,并带领它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好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重回旧地,观后感《鲁迅故居观后感》。让思乡的情结慢慢地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