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2 22:16 5
在浩瀚的绘画艺术长河中,"三四年级中秋绘画教学精华精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孩子们探索艺术世界的道路。本书将带领孩子们走进中秋的浪漫,用画笔描绘出属于他们的中秋故事。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别开生面的绘画之旅吧!
1. (1)请小朋友说说你们在家里是怎样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节的?
2. 小结:原来抬头看的时候我们五官的位置不一样。
3. 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月圆之夜,我们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妈妈就到院子里把桌子摆好,各种文具、水果都跑到了桌子上。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摆到桌子上呢?”妈妈笑眯眯地回答我:“拜这些东西才能让你更聪明,学习进步!”我恍然大悟。
4.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 看看讲讲《月亮灯笼》
6.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7. 当我对这个月亮赞叹不已的时候,一朵乌云又一次遮住了月亮。于是,那完美的一切又暗了下来。然而,月亮却不甘示弱,仍然放射着光亮,给乌云镶上了一道亮光。一阵风吹来,乌云只好飘到一边去了,银光又照亮了整个小村。
8. 教师:一个小朋友在说话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安静地听他说,等他说完以后再补充。
9.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按照惯例,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到爷爷奶奶家去过中秋节。
10. 活动过程:
11. 出示范例2,师:抬头看的小朋友和正面站着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
12.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学习围绕主题“月亮”进行谈话。
13. 教师:你们知道中秋节有什么传说吗?(教师讲述故事)
14.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15.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16. (3)幼儿欣赏童谣“中秋夜”,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17.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册上画一个你喜欢的月亮。
18. 有关中秋赏月的1幅图画。
19.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 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下,有几颗星星正调皮地眨着眼睛,深绿色的山岗,在宽阔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绮丽巍峨。转眼间,山背后出现了一道亮光,是什么呢?原先是月亮从云层里面在偷看我呢!
21. 四、幼儿画一画月亮。
22. 幼儿与老师一起准备:月饼、水果、贺卡等。
23. 教师:儿歌里说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时候变成圆圆的呢?(请几个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给幼儿提示及补充)
24.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吃果实赏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25.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26. 活动准备:
27. 一、讨论演示
28. 从阴历的八月初一开始,要求孩子在家和家长一起观察记录月亮,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讲述自己的发现,家长用文字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来园后,互相讲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29. 在随后的几天日子里,我总能时不时的看见那被黑云遮住忽明忽暗的月亮,而每次看到,总会有些自我的想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些人在学业上碰到了一些挫折,就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可是,有些人却克服了这些困难和挫折,在新的道路上又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不是吗?
30. 儿歌里面说中秋到,月儿圆圆庆国庆,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
31. 知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2.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33. 三、结束部分
34. (1)讨论对比画
35. (2)那你们还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36. 十五过后,将自己的记录带到幼儿园,挂到指定的地方,互相看,寻找月亮变化的规律。
37. 幼儿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
38. 家长的配合意识有待提高,只有唐沁等几个孩子记录的很完整,很仔细,其他孩子的记录有些只有人的文字,孩子只是讲述,参与的感官太少;还有一部分家长可能觉得这件事对孩子的发展无关紧要,所以孩子要求后,并不主动配合,没有和孩子一起观察月亮,所以当老师让他讲述发现的时候,孩子无可奈何。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变。
39. 知道月亮是会变化的,中秋节的月亮是圆的。
40. 二、主体部分
41. 回忆中秋赏月,体验看月亮的快乐。
42. (1)师:你们知道人们用什么方式庆祝中秋节?我还知道,小朋友最爱吃月饼,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那就请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月饼吧。
43. 能表现出人物抬头时的动态。
44. 人们怎样过中秋。
45. 教师范例、铅画纸、勾线笔等。
46. 教师:小朋友们,过几天就要过节了,你们知道要过什么节吗?(幼儿回答,引出中秋节)
47. 幼儿共同讨论:通过比较来发现头发、眼睛、嘴巴等画的位置不一样。
48. 坚持记录一个月后,引导幼儿总结、表述月亮的变化规律,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49. 孩子们昨天在家里有没有吃月饼呀!月饼是什么样子的呢?昨天为什么要吃月饼呀?(请几个孩子来回答)
50. 喜欢与同伴交谈,并安静地倾听同伴说话。
51. 过了一会儿,月亮露出了小半边脸,好像小船倒扣在山顶上,又好像一盏电灯,把可怕的`夜空照得色彩缤纷。之后,月亮的肩上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爬了出来。最终,它用尽全身力气,最终跳出了高山厚厚的云层。刹那间,似大玉盘的月亮洒下了皎洁的月光,顿时,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薄纱,而蓝色的夜空此时变得一片浅蓝,好浅好浅。啊!此时,我真觉得这个世界好恬静、好柔美!
52. 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和表现,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
53. 小朋友们真棒!我们知道了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是圆圆的,圆圆的月亮就像我们的小圆脸。
54. 从十六开始,晚上观察后,早上来园后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互相讲述。
55. 教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了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最开心的是,我们还品尝了味道不同的月饼,月饼有很多不同的口味,老师没有全部带来,不过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小朋友们在家里过节的时候,可以边赏月边吃好吃的月饼哦!
56. 请个别幼儿来示范抬头时的'头部特征。
57. 积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58. 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
59. 吃完月饼,妈妈就带我去走月亮。我们走在乡间小道上,耳边,不时传来河水流淌的哗哗声,皎洁的月光照亮着乡间的大道和小路,真是美丽极了。
60.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古时,中秋节,人们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因而又称“玩月节”。那天,“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
61.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我们搬了一张桌子放在了院子里,在上面放上蜡烛,摆上月饼还有水果。今年的月饼很特别,因为都是妈妈亲手做的'。我们边吃月饼边赏月,笑着唱着,开心极了。
62. 教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儿歌。根据幼儿对儿歌的熟悉度,可重复几次。
63. 活动说明:
64.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基本的文化习俗。
65. 幼儿传书(老师继续教孩子学习传书)
66. 教师指导:根据幼儿绘画表现进行鼓励与帮助。
67. 二、操作表现
68. 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儿歌。
69. 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知道节日与月亮的关系,引起幼儿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70. 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提醒幼儿安静地倾听同伴说话。
71. 活动反思:
72. 互相肯定:大家画的小朋友都能看到月亮啦!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