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3-02 15:48 5
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在这个欢乐的春节,童趣无限,我们共同绘制美好时光。
1. 徐倩华、钟伟、我、李澜涛各自带了一个不同的月饼来吃,恰好凑成一盒多元素月饼——白莲蓉、哈密瓜、双黄蓉、五仁香。
2.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3.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4.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5.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6. 班长陈秀烨发话了:“我们吃得这么开心,不妨把廖韶婷的双黄给老师吃吧。
7.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8.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9. 这时,奶奶在蒸笼的内壁用纱布轻轻地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匀的米粉,双手在蒸笼的四周拍了几下,等米粉拍结实了,急忙把蒸笼放到锅上蒸。
10. 我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
11.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2. 该睡觉了,听着窗外稀稀拉拉的鞭炮声,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欢快的笑声,我为他们也为我自己高兴,好一个惬意的春节! 指导老师:邢丛坦
13. 这次的海南之旅使我收获了许多快乐,也将中国的美好风景永远记在心中。
14. 到了家里母亲扫地,父亲擦地,哥哥连忙把春联贴上。春联上面写着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姐姐把窗花贴好。母亲为了迎接春节,甚至把墙也刷的白白的。这时爷爷走过来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这个年咱们好好庆祝一下”。这时母亲去给我们买了红衣服,红衣服表示着吉祥红火。
15. 边吃又边看**,还在“赏月”(实际上就是随意看一眼,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它)。
16.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春天的气息把花儿般的喜悦映在人们的脸上,人们谈笑风生,龙腾虎跃,令人兴奋,红红火火的大年,我们开心的吃着、玩着、乐着。我喜欢春节,因为它充满幸福与温馨。
17.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18. 想起那件事还在我心里呢!
19. 每年的春节都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今年更是让我难忘。
20. 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21.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22. 除夕夜晚,我们吃过晚饭,我就和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23. 我放小炮,爸爸放挂鞭、二踢脚和花炮,用不了几分钟整个院子就成了五颜六色了,我们越放越欢,笑声、鞭炮声夹杂在一起,充满了喜庆气氛。
24. 夜深了,我还想看电视不愿意睡觉,因为过春节,妈妈也不管我,我真是太高兴了。
25. 我穿好衣服,走下楼,见妈妈爸爸正在放鞭炮,一阵阵炮声冲上了天空,吧的一声,我弟弟吓哭了,接下来是连环炮,我爸爸把火点燃,三秒后,一阵吧吧声接一阵,可谁知道,我走得越来越近,一下子,顽皮的小鞭炮们跳到我头上,一烧,几根头发烧掉了,爸爸妈妈看见了哈哈大笑,我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对了,春节还少不了看春节联欢晚会,说着,我跑上楼看起电视来。
26. 奶奶低下头,仔细观察蒸汽的出处,还不停地在出气处撒上米粉。
27.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28.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29. 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30.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31. 除夕之夜,真令我难忘!我一定会记住这美好的时刻!
32. 只见奶奶先把糯米粉倒进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白糖,蜜枣,桂花。
33. 接着,奶奶在大锅里放了一锅水和几根筷子,把锅盖盖上,让爷爷烧火。
34. 早晨起来,爸爸带我去楼下放鞭炮,火红的鞭炮像一条欢舞的火蛇在地上炸响,留下许许多多的各种颜色的鞭炮纸片在飞舞,就像天女散花留下的花瓣一样,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联户户迎新春。我看见左右邻居的“福”都是倒着贴的,我问爸爸:他们的“福”为什么倒着贴?原来人们过年为了图个吉利,利用倒和到是谐音,所以“福”倒了,就是“福”到了。我还看见了其它对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玉龙吐宝庆吉日,金凤含珠贺新年……。同时还让我想起一首古诗《元日》,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新年的场面和最典型的喜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