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6 03:07 6
春风拂面绿意浓,万物更新东风至。
1.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 高适 《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2. 枯槎烧尽有根在,春雨一洗皆萌芽。——苏轼《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勖左藏以其徒会》
3.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 苏轼 《 南歌子·感旧 》
4. 数枝谁带玉痕描,夜夜东风不扫。——王沂孙《西江月·为赵元父赋雪梅图》
5. 诗书法律重老成,冰雪操持万人见。——杨士奇《题画赠陈本深太守考绩复任》
6.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
7. 庭院余寒,帘栊清晓,东风初破丹苞。——秦观《满庭芳·赏梅》
8. 春盘缕翠,春缸摇碧。便泥做、梅花消息。——方岳《鹊桥仙·今朝廿九》
9.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杨万里《荔枝歌》
10. 人生马耳射东风,柳色桃花却长久。——杨万里《行路难五首·君不见河汤花》
11. 东风吹花雪满川,紫气凝阁朝景妍。——韦应物《金谷园歌》
12. 日日东风吹旱云,弄鞭低帽送西曛。——贺铸《送毕彦祖先之京师》
13. 已恨东风成去客,更教飞燕舞些时。——汪元量《相思引》
14. 是东风吹堕行云。——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15. 无情又逐东风去,落日朱帘几断肠。——陈允平《归燕》
16.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 李涉 《 牧童词 》
17.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岑参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18. 江南三月春事浓,人间处处熙东风。——李曾伯《寿襄阃》
19.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李山甫《寒食二首》
20. 隔岁立春先十日,东风已觉到天涯。——金幼孜《立春日朝罢偶赋·其三》
21. 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 —— 李治 《 守岁 》
22.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23. 柳叶初黄未解飞,东风还与赏心违。——郑獬《舟次芜湖却寄维扬刁学士》
24. 寒食东风草色新,累累高冢卧麒麟。——宋登春《清明》
25. 东风不管,燕子初来,一夜春寒。——吴文英《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
26.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7.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28. 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苏轼《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29.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30.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31. 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苏轼《过都昌》
32. 红霞蒸处几东风,会见瑶池三度熟。——方回《寄题吕常山平章锦绣香中》
33.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 王淇 《 春暮游小园 》
34. 暮雨凄迷青鸟迟,东风摇荡游丝白。——郭钰《戏恼王岳》
35. 料峭东风,廉纤细雨,落梅飞尽。——王沂孙《锁窗寒·春寒》
36. 东风断、旧火销处近寒食。——史达祖《阳春曲·杏花烟》
37. 举杯相属谢东风,莫待枝头落红雨。——王炎《招魏倅项教授小饮》
38.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39.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40. “风潇潇,雨潇潇,便作陈抟也睡不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等等,这许多的诗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悠悠而来的风吹出满腹的萧瑟孤寂,读来无限凄凉,真是“风飘万点正愁人”。
4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2. 春雨桑麻陇,秋风禾黍原。 —— 林弼 《 赠塔斯图判府二十韵 》
43. 瘦筇扶我过林端,无赖东风掠鬓寒。——吴龙翰《春日松阴小憩》
44. 孤舟北去暮心伤,细雨东风春草长。——耿湋《发绵津驿》
45. 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纳兰容若《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46.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47.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48. 春云阴阴雪欲落,东风和冷惊罗幕。——苏轼《四时词》
49.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50. 西湖故园在否,怕东风、今日落梅多。——张炎《木兰花慢·二分春到柳》
51. 东风是春的使者。《白虎通·五行》说: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因此,“东”是给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方位,有光明、温暖、新生的特点,象征着一年之始,万物复苏的春天。古典诗词中所提到的东风就是春风,在五行学说中,东属木,东风吹拂,带来了春天,这个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
52.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53.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冬风si=4东风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54.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55. 东风卷尽辛夷雪,逆旅清明节。——赵长卿《虞美人·春寒》
56.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李商隐《二月二日》
57.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纳兰容若《点绛唇·咏风兰》
58.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59. 梅花如隐人,不与群芳竞。——释文珦《梅花》
60. 东风穷巷只埃尘,谁见城南万朵新。——张耒《同李十二醉饮王氏牡丹园二首·东风穷巷只埃尘》
61.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62.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63.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64. 土膏不假酥雨润,帘脚似逐东风顺。——王逢《题赵善长为李原复所画山水》
65. 飞絮扬东风,天外歌阕。——吴文英《浪淘沙慢·夷则商赋李尚书山园》
66. 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制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百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都离不开“风”,作者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全部寄托在“风”中。“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进入诗歌就不再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情思的一个载体,是浸染诗人感情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其作用在于借“风”抒情,托“风”言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现以中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为例度,对
67. 1关于风的诗句的意象和列句
68.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有关“风”的诗词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
69. 春风春雨一何频,望极空江觉损神——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70. 日暮东风起,沧江水微波。——刘基《感春(三首)·日暮东风起》
71.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陈维崧《虞美人·无聊》
72. 问东风、樱桃湖上,燕莺多少归去。——姚燮《摸鱼儿·宿宝莲寺题壁兼留别住山松涛上人》
73. 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贾至《对酒曲二首》
74.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75.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76.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77.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78. 山横南陌城中见,春逐东风海上来。——欧阳修《残腊》
79.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80.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张可久《喜春来·鉴湖春日雁》
81. 此时送君行,东风吹马首。——汪琬《送人还抚宁》
82.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秦观《画堂春·春情》
83. 经旬坐春雨,畏湿不下席。——释文珦《经旬》
84. 东风深处有娇娃,杏脸桃腮鬓似鸦。——杨朝英《双调·水仙子·依山傍水盖》
85. 暖沁入、东风池沼。——柴元彪《唱金缕/贺新郎》
86.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
87. 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贯休《别杜将军》
88. 摘要: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复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古诗词常常借“风”抒情,托“风”言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